发布日期:2024-01-30 01:22:29

杜甫之死

今天给各位分享杜甫之死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这样可能使刚刚稳定一点的`血糖又突然上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关于杜甫的优秀作文:死而不朽者

2、杜甫之死十篇

3、杜甫之死

  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杜甫的优秀作文:死而不朽者,供大家阅读。如果这20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关于杜甫的优秀作文:死而不朽者相关的文章。

  中国是一个极美丽的古国。它既有富丽堂皇的故宫,又有悠然淡雅的江南小景;既有诗人李白的浪漫瑰丽,又有杜甫的悲歌壮志。它就是那样“遗世而独立”,神秘的伫立在漫漫历史长河中。

  从小我们便熟读李白杜甫,众人皆爱李白的豪放飘逸,我却独独偏爱杜甫的沉郁顿挫。

  古代极富才华的诗人往往都有相同的境遇——满腹才华却怀才不遇,满腔抱负却工业不成,当然杜甫也不例外。从他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我们很容易便能感受到他那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他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却一生不遇、悲惨以终。虽然他仕途不顺,但是他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安史之乱时,他时刻注视时局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为百姓生计负担献策。

  迦陵先生回国任教时,曾写诗道:“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诗人的爱国之情顿现。先生在讲杜甫诗时,曾以李白与杜甫两相比较,李白是一个规范之外的天才,他是飞扬的、是向上的,他的诗里有一种不可阻挡的锐气;而杜甫是一个规范内的天才,他是厚重的、博大的,他以别人对待爱情那样深刻的感情来爱他的国家,他的诗并不唯美,但那是他血与泪、他最牵挂的国家所筑成的伟大诗篇啊!

  杜甫的《登岳阳楼》被称为他成就最高的诗,这首诗道尽了他真正的强烈感情,祖国的大好河山包含了多少理想与抱负,他却依旧一无所成,即便如此,他仍在悲凉之至,关怀国家。

  古有杜甫日夜思国,今有留学生捍卫民族尊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生宿舍门上贴有中文发音的名牌被人撕掉,事后,几位中国留学生拍摄视频用中文发音说出自己的名字,并用英文解释其中的含义。该视频在网络上引发了无数网民热议,他们的这一举措让中华在受到种族歧视时得到维护。即使身在他乡求学,他们也未改初心,始终以国为重,捍卫了民族尊严。

  我们做不到如杜甫那般时刻胸怀国家,但我们应该做到如那些留美学生般在国家权益受到伤害时,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我们理当维护我们的祖国,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应当为自己的国家而自豪,为能够生为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

  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贫交行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佳人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舞者优秀作文

  远处,以为身席素装的男子,在汨罗江边舞动着衣袖,寂静天空划出道完美的弧线。

  在那样一个年代,他注定只能一个人唱着独角戏,没有观众,没有鲜花,没有掌声。眼睁睁地看着那些昏庸的人们一天天沉醉在歌舞升平之中,他却始终没有放弃,只是他单薄的身躯如何能拉得起这破碎的山河。新一天的阳光像一g又一g的坟土无情地撒向这座日渐衰颓的池城。

  他也想过流泪吧,只是男儿有泪不轻弹,他不愿就此屈服,悲伤的日子就要过,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要来临。他也想过放弃吧,孤军奋战的日子里,他只能一个人默默地忍受,一个人掩饰悲伤地坚强。他有一股孤勇的力量,一种叫做孤单的勇敢。即使孤独像病毒一样蔓延到全身,吞噬心脏,痛苦顺着血液流进每一处血管,他依旧强忍着,皱纹像一道道深邃的沟壑在脸上肆虐的勾画着,眉宇间刻出一个深深的“川”字,轻轻地呻吟着,可那微弱的声音早已淹没在尘世的欢笑和瓦砾的陨落之中。

  他用一生来舞动这段令人窒息的舞蹈,伴着天边炽热似火的夕阳,他早已汗流浃背,泪水混着汗水顺着脸颊缓缓地浸湿了衣襟,他旋转完美的转体,只为在最后几分钟争取更多观众的目光。我知道他很累了,但如同每一个舞者,为了最后完美的谢幕,他们共同地选择了坚持。这是一种精神,是舞蹈和音乐赋予他的生命,激荡的旋律,跳动的音符,刺眼的鲜红从洁白的舞鞋里一点一点的渗透出来,越来越来红。

  可是夕阳终究是要消失的,但太阳之神下的绚丽是无与伦比的'。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顽强的光芒,在消逝之际也不曾屈服,他想用尽最后的一点力气吞噬整个是世界。最终,他还是没有做到,但这并不是徒劳,他留给世人无尽的惋惜和永久的黑暗,没有了太阳的昼夜,他最后的灿烂确实人们最美的回忆。

  汨罗江前,一个高绾青丝,身席素装的男子,仰天高呼,虽这呼声被山谷无情地反射回来,只能孤独地在山谷间久久回荡,与世隔绝,但宁死他也要一个人傲骨铮铮,绝不将那颗纯洁的灵魂放逐荒野,亘古的江水绵延不绝,那里有一个冰清玉洁的神殿,纵身一跃的霎那,他用最后一个优美的舞姿完美地收场,宛如一朵骄傲的百合花寂寞的开放着。

  在一节语文课上,我偶尔抬起头,看到一道阳光将教室一劈为二,光柱下有点点碎尘,肆意舞荡。老师就站在这碎尘之中,不紧不慢、娓娓而言。每一粒碎尘都炫目飞扬,每一句话语都扣人心弦,构成了初中生活最平凡的图景。

  她,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

  螓首蛾眉,齿如编贝这八个字,恰恰可以形容她。她留着一头干净利索的短发,正如她的性格一样,直爽开朗,雷厉风行,有着神出鬼没的踪影。我们班的同学都极为喜爱她。

  她具有非凡的教书魅力。当课文上到当代作家刘绍棠的《蒲柳人家》时,她侃侃而谈,我们如痴如醉,徜徉在京东北运河边朴实的农家世界里,一众鲜活的人物形象赫然出现在眼前,作者浓厚的乡土情怀扑面而来。课后,她鼓励我们自主学习,通读原文并了解相关背景在她的谆谆教诲下,我们班的语文素养水涨船高。

  她更具有的是独特的人格魅力。凛冽的冬天,我们在操场上晨跑,寒风如同刀子般直刮脸上,让人直打哆嗦。她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抵御着寒冷,为我们呐喊助威,督促我们再快一秒;酷热的夏天,我们在教室里做作业,空调调到再低也驱赶不了内心的燥热。忽然,她拿来了大把的饮料和水果,调剂烦闷的气氛。我们大快朵颐,消遣着凉爽,却忘记了老师的辛苦与付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然而,在我眼里,班主任不仅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重任,更是学生的.人生导师:以博爱滋润学生;以宽宏谅解学生;以无私催化学生;以勤劳感育学生;以高尚教诲学生犹如蜡烛,燃至最后的一分一秒;又好似粉笔,磨尽最后的一厘一毫。

  张老师,你拥有的是一颗无比高尚的心,我为能够接受您的教诲而感到无比骄傲!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祝您班主任节快乐!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题记

  时光阡陌,一去不复返的是匆匆流年,寒来暑往,三年往返,您不辞辛劳,将一批批学子摆渡到求知的彼岸。额上是岁月无声的痕迹,不变的是您慈母严父的情怀。我敬爱的老师啊!

  任老师,我记得每天清晨您慈爱的目光对我的鼓励;记得课堂上,您循循善诱的话语给我启迪;记得考试前您千叮万嘱给我的感动……真诚的感谢您,您时刻洋溢着的师者情怀,让我终生难忘!

  您是一位奖罚分明、作风严谨、雷厉风行的人,对班级里每一个学生都一视同仁,努力让每一个学生成才,成人。

  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蝉儿都提不起精神歌唱。空调房中的我们,那叫一个舒坦!同学们叽叽喳喳闲聊着。刚拿教案回来的您动怒了,“这是课堂,纪律不是摆设!刚刚讲话的同学自己自觉到操场跑5圈。”

  接着是一阵长达5秒的沉默,在您强大的气场下,渐渐有人走出了教室。犯错的我拖着沉重的脚步,在似火骄阳下奔跑起来,不一会就汗流浃背起来。

  先前课堂讲话的愧疚之情一股脑儿抛到脑后,取而代之的是一腔怨气,不就是说了几句话嘛,至于这样吗?真不近人情!

  热浪滚滚而来,才跑完三圈的我们仿佛脱水的鱼儿。我擦了一把汗水,环顾四周,您的身影出现在操场边,我恨恨地收回视线,蓄足了劲儿,倔强地往前跑着。大汗淋漓过后,终于结束了煎熬,同学们上气不接下气的互相搀扶着,举目望去,我感受到了您生气的目光中夹杂着心疼。老师是个女强人,她不愿让学生看到她的柔弱。

  鼻子微微一酸,我长叹一口气,感动之情占领了心灵深处的那片柔软。望着老师的背影,我不禁感想,一个平凡普通的身躯,竞能散发出如此强大的气场。此时此刻,我有了答案,天下之大,师者为尊。教书育人,桃李满堂。职业操守,师德高尚。一片深情,苦心不辞。启明之星,不灭韶光。传道之师,授业解惑。常言道,落花无情,却又护花。20xx的教师节将至,在此呈上我对您的感恩与祝福。我知道,天下之大,师者为尊。因何为尊,落红护花。

  夜游者优秀作文

  他说他是个夜游者,他说他通常独自旅行。

  “夜游者?是寻找光明吗?”我说,“不是有人说过,黑夜给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你是在黑夜寻找光明的。”

  “不是。”他说,“我在黑色国度中旅行。”

  “嗯,不会恐惧吗?”我问。

  “恐惧有的。恐惧,它似一个怪物,它会施展妖术把我狠狠的揪住,痛苦难忍”他回答。

  我点点头,看着他绕过我离去。我想他很勇敢,他很坚强,他有他的去向。我呢?我虽是一名学者却毫无目的地。恩,我要向他学习,学习他的坚强与勇敢。

  一阵很大很大的风迎面而来,我艰难前进,每个步伐都很困难,脸也被风吹得生疼。我实在忍不下去了,抱着头,蹲了下来。我偷偷从指缝中寻找夜游者。我看见,他依旧走着,很小心很小心的走着,慢慢与我拉开了距离。

  黑夜,一个风大的黑夜。我微微颤抖起来,我极力的叫他。他没有回头,只是停住了脚步。我抬头只看见他冷冽的`背影,渐渐觉得委屈,害怕的哭了起来。他依旧没有回头没有说话,静静的站在前方。

  “为什么不休息不躲避一下呢!前方黑暗一片,路途颠陡,我不走了!”

  “孩子,这风像一只野兽,如果你表现出害怕,它就会毫不犹豫的把你吞掉,如果你还能故作坚强与它抗争,渐渐地你会勇敢起来,她会变得越来越懦弱,最后会变得像一只羊那样温顺。你要知道,你的敌人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你心中的怪兽。

  近视者优秀作文

  他是一名近视者,她也是一名近视者,他们深知被“近视”这个魔鬼所折磨的痛苦:他,曾差点因为近视而与他梦想的大学失之交臂;她,也曾因为近视而未考入她理想的大学。但说来有些讽刺,他,她就是因为如此相遇,相识直至共创了他们美好的家庭。

  在病房里的第一声哭声响起,他和她在惊喜之余,同时陷入了沉思:他,会不会与我们过得不一样?孩子长得那样可爱,小小的嘴巴,嫩白的皮肤,小巧的鼻子,还有那水汪汪的大眼睛。他和她同时产生了一个坚定的念头――我一定要保护这个孩子的眼睛,我不会再让近视这个“恶魔”再靠近他一步。

  孩子在一天又一天地长大,他生活得很快乐、自由,在他的眼前是一个清晰的世界。但世间的某些事情总是让人捉摸不透。那一年,孩子还是近视了。当天,他从医院回来,一言不发,她看见了,也不问话,直至孩子睡觉以后,才小心翼翼地问道,到底是怎么了,他却没有回答她。那天晚上,他与她躺在床上,谁也睡不着,谁也不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天花板。

  孩子在长大,然而,孩子的.眼睛的度数也随着时光的流逝,越来越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他与她费尽了心思,想保护自己孩子的眼睛,可是电视、电脑、游戏机这些可恶的东西,在一步一步地走进孩子的世界,并慢慢取代了他原有的快乐童年,夺走了孩子那双明亮的眼睛,孩子再也不可以笑得像以前那样灿烂了,他的脸上多了一副厚重的眼镜。

  他与她为了保护孩子的眼睛,他们不买电视与电脑,家里唯一的娱乐设备就是一台老旧的收音机,刚开始,孩子没有什么异议。可是到了后来,孩子再也忍不住了,他向他们俩提出了诉讼。其他孩子的家长都给孩子买了电脑、电视,而为什么他没有这个权力?他也是一个和普通人一样的孩子,为什么他没有这个福分?他们心软了,孩子也需要一个先进的娱乐设备。可是他们又硬下心来,绝对不能再让那只“魔鬼”靠近孩子半步。他们心里矛盾极了,不知该如何是好。他们深知一旦孩子被近视“魔鬼”腐蚀时,就再也无药可救,而他们也深知孩子即使现在无法得到他想要的,可是却不代表以后他的生命中没有他想要的。

  那一天,他们为孩子买了一台崭新的电视机,孩子高兴坏,在他与她的身旁又跳有叫,把那台电视机摸了又摸,并叫来了一群好朋友,朝他们骄傲地炫耀着。而他与她则在一旁微笑地听着、看着,一言不发,突然,有两颗晶莹的泪珠打在了冰凉的地板上……往后的日子,平淡而无奇,依旧像以前一样。

  随着孩子的年龄不断地增长,他的思想也随着在变,他渐渐不满足于那台电视机了,他奢望着的到一台崭新的电脑,他开始以绝食、逃学进行反抗,他与她苦口婆心地劝了好几次,也狠狠地打过孩子几次,可他就是不听,他依旧“我行我素”。他与她每天都在流泪,在心里叫苦不迭,可他们又闹不过孩子,倔不过孩子,只好为他买了一台电脑,孩子这下可满意,他不在绝食,也不在逃学了,他小小的虚荣心终于得到满足。

  这一年,孩子考了个全级第一,他与她都高兴得不得了,他们奔走相告,邻居和亲戚都知道了这个了不起的“小博士”,他们为孩子买来了许多的礼物,并夸孩子有多能干,有多厉害,说他给他们的脸上添光了,他们一整天都在笑。而深夜,他们静静地躺在床上,就像五年前的那个晚上,看着天花板,她流泪了,因为孩子的眼睛度数已有400度,也许他也想哭吧,可他忍住了,并轻声地安慰她。然而,这一切都没有逃过孩子的眼睛,他以前看到他们哭,他还小,他完全不懂,而他现在有10岁了,他自然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孩子靠着雪白的墙壁,看着天空,心里是那样的温暖,他理解到了这十年了,他与她的良苦用心,孩子甜甜地睡了……

  他与她用自己的双臂阻挡着近视这个“恶魔”,他与她用心感动着近视这个“恶魔”。也许你会问他们究竟是谁,其实他们近在咫尺,而却常被忽视。如今,他们各自拥有一个响亮的称号:那就是“父亲”与“母亲”。

  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山崖边,风煽动着他的须发,也牵引着他的思念。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沦陷的悲凉让他触目惊心,满目凄然。老人不由的想起自己年轻时意气风发的豪言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与豪迈,“白鸥浩荡荡,万里谁能训”的宽广与刚强,如今却已荡然无存。国家的衰落让他再也无力“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地慷慨陈词,更无力像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样憧憬未来,等待日后的'展翅高翔。他只能伤感,伤感自己的不得志,更伤感这个“四郊无宁静,垂老不得安”的**年代。

  也许上天注定这个时代需要一位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晚唐的兵荒马乱虽让他无力回天,但他用诗抒发着自己忧国忧民的心声。他听着兵车的隆隆,战马的嘶鸣,望着“爷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的情景。他怒不可遏地批判着“黄门飞 革空 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的统治者,他锋芒逼人地讽刺着他们的骄纵荒淫,同样,他用一颗博爱的心同情着受压迫受迫害的人民。

  杜甫是爱国的,他早已与国家融为了一体,与国共忧喜,国衰则己愁,国强则己兴!“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惨淡的天气昭示着惨淡的心情。忧愁中,又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开颜”的博大胸襟与崇高理想,打动着每一个人。

  这就是杜甫,一位不计身家的文人,一位心怀天下的志士!当之无愧的诗圣!

  推开岁月尘封的大门,一路越过陶渊明的超然,越过王勃的从容,我来到了杜甫的身旁。和着他颠沛流离的生活情境,踩着他“沉郁顿挫”的风格,悄然走进少陵野老的生活,去寻找那旧时的清香。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他忧国忧民的感慨。他总会为秋风所破,大雨如注,长夜难眠的遭遇,推己及人,联想到国家的命运,战乱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总会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他的每一句话都通俗朴素,明白如话,但又韵味浓郁,平淡中见神奇。伟大的诗人,我愿与你同行,共同感受你人生经历的沧桑与坎坷,我愿与你同行,领略你忧国忧民的情怀。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他对孤独生活的比喻。他总能把流离生活的孤独感受抒发得淋漓尽致

  ,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孤独之情。你虽孤独,但是你却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你有坚守的民族气节。伟大的诗人,我愿与你同行,共同感受你在孤独中的愤慨之情。

  “焦逐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筳”是他狂放不羁的一面。他虽心系苍生,胸怀国事,但也不难看出他的豪气干云。他有“致君饶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对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伟大的诗人,我愿与你同行,共同领略你的宏伟抱负。

  伟大的诗人,你是千古的风流人物,你既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又有“生涯似众人”的生活,直到生命的最后,你都有对国家和人民“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怀念。

  舞者优秀作文500字

  无际的广野,总会有你翩飞的身影交错,光与影的错落始终在眼前交替,忘却不去。仿佛天生的舞者。即使是这样短暂的一生,也无法掩盖洋溢的绚丽。

  ——题记

  在爬行的昆虫里,我最讨厌毛毛虫。

  在飞翔的昆虫里,我却对蝴蝶抱有独特的好感。

  殊不知,绝美的蝴蝶的前世,就是一只毫不起眼的毛毛虫。不是不知道,而是难以相信罢了。不敢相信“破茧而出”这样的坚韧;不敢相信一个丑陋的生物化身为美丽的蝴蝶的事实;可我相信,一只蝴蝶可以以舞者的姿态穿越在花草之间。因为,这是我用双眼去看到的。

  在我的印象里,当第一只蝴蝶引入我眼帘的第一刻,它已然是风姿绰约的了。那时候的我,还并不知所谓的“舞者”,只是一味地认为蝴蝶摆动着轻盈、美丽的'翅膀,扭动着妙曼的身子的样子煞是好看,于是就狂奔于田野中,追逐我心仪的蝴蝶。无奈,我笨拙的身体实在追不上它。

  现在想来,“舞者”似乎就是用来形容它的吧。上下翻飞的舞姿时而活泼,时而优美,时而轻快,时而又透露出一种神秘色彩。记得还是在那黄昏将至的时刻,我又回到了儿时扑蝶的故地。成群的蝴蝶在红霞的掩映下显得分外妖娆。可能是我这个外人的突然来到打扰了它们,它们都一群群的飞散开来。我随手就轻易抓到了一只蝴蝶,它躺在我的手心里挣扎,似乎有一种决绝的态度。我忽然发现它很悲哀,不是垂死的悲哀,而是在短暂的生命中无法尽情飞舞的悲哀。我于是松开手,它倏地飞走,还是那个优美的舞姿,带着绝美的气息。在他翩飞的身姿间,我仿佛看到一种舞者的骄傲与自信。

  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一个舞者,在自己的舞台上发光发热。每一个人都不是天生的舞者,他需要的是努力和拼搏。在蝴蝶短暂的生命中,我看到的是经过不懈坚持而翩飞的舞姿,我想,这才是真正的舞者。

  愿世界变好,不是因为救世主,而是因为追光者。题记

  青春是灿烂的花海,多姿多彩;青春是仲夏的骄阳,活力四射;青春是海边的浪花,永不停歇。

  不知不觉间,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71岁了,曾经受过的苦难,如今都化为了无限风光。那些风光的背后,又有多少人,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何尝不是呢?成功的背后,必然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和努力。马云,不畏失败,坚持不懈,终创建阿里巴巴;张海迪,失去双腿,却乐观坚强,考上硕士;袁隆平,为了中华儿女,沥尽心血,研发杂交水稻。

  望着夜空中闪闪发光的星子,我沉思,我沉默,我迷茫。三个月网课的学习成果赤裸裸摆在我面前,一巴掌把我打醒,梦,真的该醒了!一落千丈的分数,同学的吃惊以及老师的失望交织在一起,充斥在我的脑海中,你已经辜负了太多人了。还记得吗?你曾经早上5点钟起床学习,晚上12点睡,你曾经和朋友发过誓要一起考上理想的学校,实现梦想啊!

  还好,来得及,现在正值青春,一切都还来得及,不要再辜负别人的心意,要加油啊!

  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梦想而努力。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主持人,我喜欢董卿老师,我喜欢她站在台上侃侃而谈不急不缓的样子,我喜欢她静静坐着认真聆听的样子,我喜欢她轻轻翻书认真思考的样子。一看到她,我脑海中就闪现出“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诗。我暗下决心,也要成为像她一样的人。于是我开始阅读,聆听自己的声音,我开始试着自己朗诵,我喜欢朗诵诗文,喜欢自己读出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的感觉。

  也曾迷茫、彷徨、徘徊在黑暗中,终还是寻到了一束光,照进了我迷茫的心。

  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从来没有努力会白费,我定会尽全力奔跑,追到自己的光。

  最初,我们只有夜晚,只有山洞。山洞内,有老祖母舒缓冗长的故事;山洞外,有点点萤火,朦朦月色,或是,满天星光。很多时候,我们沉睡,一任时光流走,或是停滞。

  某一天,我们突然厌倦了潮湿、黑暗。爬到山洞高处眺望,远方一座明亮的城堡瞬间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心在砰砰跳动,脚步已无法停止。老祖母将所有荧火、月色、星光交给我们,我们出发了,向着那城堡的方向。一路上,在天旋地转、不知所措的时刻,老祖母的赠与,阳光的指引,让痛苦都随风飘散,我们冲破了一切阻碍。

  终于抵达城堡之下,城堡的大门徐徐开启,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城堡里的臣民们为我们的到来而欢呼。明亮的阳光下,我们赤脚在绿茵茵的草地上翩翩起舞,我们细嗅每一朵鲜艳馨香的花,我们吟唱阳光下温暖、绚丽的日子。萤火,月色,星光,洒落一地。偶尔,我们会想念来时的路。

  渐渐地,日光竟变得如此寻常。爬上城堡的高处眺望,远方闪烁着一种异样的璀璨。那是珍珠、钻石、美玉、金银散发的光芒。我想得到它!于是号召臣民们拿起尘封已久的兵器,携一路日光,攻下宝库,开始了疯狂的掠夺。我们踩着敌方的尸体,张开贪婪的巨口,吞噬着金银财宝,张牙舞爪地把我们自以为缺乏的东西揽回城堡。臣民们累了,拿不动兵器,也唱不出美妙的歌谣了。

  被我们掠夺过的人们,奋起抗争,炮轰了我们镶嵌着钻石的城堡。我们无助的看着城堡垮下,一如当初他们的宝库。他们拿走能拿走的所有本属于他们的东西,像飓风席卷而去。我们的臣民落荒而逃,我们曾得到了一切,但又失去了一切。

  在这片废墟上,阳光已经没有了,无情的风雪拍打着我们,草地上积着厚厚一层雪,反射了一道白色的光。那束寒冷的雪光里,折射着曾经的拥有:老祖母舒缓冗长的故事,开满鲜花草地上的轻歌曼舞……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柳永真乃红尘深处的歌者,唱响盛世的繁华与人情的淡漠,在烟花柳巷寻觅到人间的至纯至真。一首《少年游》写出了多少稚嫩少年心中那个远方的梦。从此以后,“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成就了一代婉约词人。

  细细体昧柳永的放荡不羁,淡泊名利,不为俗世而失去气节,我慢慢明白,所谓人生一场,不应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苦闷惆怅,也不应是“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老来豁达,而成是“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青春不悔。人生,更应活得如柳永这般洒脱无畏,活出自己的价值。能拥有辉煌的仕途前程,那么就找准自己成长的闪光点,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现在的人,似乎总能用汪国真的“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来搪塞自己,却不知一个人慢慢长大的过程中,也在慢慢接受新的事物。向柳永这般的坦荡,可内心却隐隐透着一股幼稚和未知。孩子向往广阔的蓝天,向往大千世界,而父母、老师的不理解才真正让孩子感到生活的挫折。我遍又一遍,轻哼着一首歌:“远方有风来,吹散了星星,吹灭了无奈……”但愿这阵风可以跨过山和大海,你呼吸从远方来的新鲜空气,直至找到山的那边。

  年少时,我们都以为自己是舞台上的那道光,追享受荣耀与辉煌。可时光历练了那颗柔弱的心们变得叛逆,变得孤独,变得惆怅。其实,成长是一阵风,它不仅让你感受到古人豁达乐观的真性情,还给你带来沁人心脾的芬芳。让你知道在那个远方,也许没有词人柳永的烟花柳巷,但那里是美丽大草原啊,可以让你尽情地舞蹈,拥抱这充满未知的世界。我们一直都在长大,沿途的风景很美,虽然路旁的荆棘也会刺伤稚嫩的心灵。情意浓浓,归期重重。”

  我们已经长大了,难免会有人不理解自己。在这含苞待放的花季,也会遭受风吹雨打,但所有这一切都只为了你那一刻的华丽绽放。选择了路,就不要后悔,要能够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我再次哼起那首歌:“风从远方来,吹灭了星光,吹散了无奈……

  上了公交,已是夕阳西下,我挑了一个靠窗位置坐下,看着窗外你推我搡的汽车,此刻仿佛已笼罩在黑色纱布中。直到开到乡间村野的公路,天空才绽开它金黄的笑靥。

  开在空旷的田间道路上,窗外已然是另一番风景。远处冒着白烟的村庄,时不时传来大锅饭的香甜气息,田间的树,穗苗,稻草人……仿佛都被泼了一盆金光,熠熠生辉。这时,车停下,她上来了。座位都已坐满,她走到杆子旁,侧身对着我,面向外头。她穿一身黑色,还有个黑帽子,眼神平淡如水,夕阳洒进,更添了几抹神秘色彩,一双大眼睛好像镶满了星星。

  我的视线,完全被她吸引。不仅是因为神秘的装扮,更是她的动作。

  大道上,只有一辆公交车在缓慢的前行。她手中忽然出现了一本《读者》。她用一只手抓着杆子,另一手捧着书,天色有些暗了。可她站的那个位置依然有夕阳。路越来越陡,人群也逐渐变多,喧闹声络绎不绝。可她永远是一脸平静的样子。终于夕阳落尽,她收起书,朝窗外发呆。窗外已经是漆黑一片……

  这时,我分明的看到有一粒圆滚晶莹的泪珠滑落。我又开始沉思: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也许她今天遇到了许多挫折,或许是家中有变故,或许是事业上有困难,或许是……我的沉思被一个声音打断。原来是有个腿脚不方便的爷爷在下一站要下车,叫司机停一下。车很快到站,那个老人站起来,颤颤巍巍向车门走。可当他一起来,人群就朝着座位挤去。瘦弱的老人仿佛被人群吞噬,一时间场面混乱。

  忽然,一团黑影钻入人群,再出来时,旁边已有位老人,是刚才那位要下车的老人。司机终于察觉到,开了灯。是她,我终于看到了她的脸。可能是哭过的原因,红彤彤的脸蛋有一双微红的眼睛,小嘴更是如樱桃般的殷红。看起来如此瘦弱的她却在第一时间帮助了老人。即使她黑的好像融入了黑夜,可当她朝着老人笑着说:“老人家,没事吧?”我又觉得她是黑夜中唯一一抹阳光,照亮了我的周围。

  老人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她也笑得更灿烂:“刚好我也这站下车呢!”这与之前的她好像完全变了一个人。她与老人一同下了车,笑意一直未褪。而她所站的那个位置的温暖也一直未消散。

  不管她今天经历了什么,她所在的环境有多么黑暗。她始终追逐着光的脚步,从未停止。生活纵然困苦,黑暗也总有降临的时候,但光明永远在前方,等待着那些追光者,去追逐,去享受光明的温暖。

  车还在黑夜中缓缓前行,人群换了一堆又一堆。我知道,我的生命路上,刚经过一位追光者,虽然她已远去,却不时照亮我前方的路。

  茫茫湖沼中幽幽跳跃的萤虫之火,不及夕阳丝毫余辉,却那般明亮,足以点燃整片湖沼;冰冷至极,温凉至极,而又深情至极。正如他――一个平平无奇,却又如洋溢光芒的年轻人,深深刻烙于我脑海之中,引我追光,向前――

  夕阳西下,呼啸风声如泣如诉。倚靠窗栏,过往行人无一不是行色匆匆。正如这湿凉的空气,压抑至极。突兀地,一阵吵吵嚷嚷的嬉闹声伴随着阵阵脚步由远至近。

  放学了啊……

  “讨厌死了!也不知道学校到底在想什么,要带这什么红领巾。冬不驱寒夏不保暖,有什么有嘛!”稚嫩的嗓音,稚嫩的脸颊,却透露出一股不合年龄的烦躁。

  “就是就是!连衣服都不好搭配!丑死了!”似乎在意料之中,纷乱的议论声中,女孩儿扯下了软塌塌系在脖颈上的红领巾,毫无留恋地松了手。风起,那抹红色便那般轻飘飘地在空中挣扎,随即无力的落在一旁的水洼之间。

  其余的孩子亦纷纷效仿。不过顷刻,几条可怜的红领巾便无声的落在水洼间,目送前主轻描淡写,嘻嘻嚷嚷地相继离开。好似不过一件再平凡不过的,微不住道的小事。

  就这么被抛弃了呢……我凉薄地叹了口气,似这场闹剧最为忠诚的观看者,发表了一句看后感言。暗沉的眸光掠过那几条红领巾,其意为何?我怎会不明。奈何……却没有那份闲情。沉默良久,就在我欲合窗时,一阵中午摩擦地面的声音却打断了我的动作。

  是他?他是谁?我并不晓得。奶奶好像说过的……他是镇上的一名乞儿。好像好早好早之前他就是一名乞儿了。那么,他会捡起来么?难以言喻的期待,竟在瞬间绽放于我内心深处。我双手托腮,屏息――

  所想并未出现。

  满脸泥尘的他,拖着他那只一样沾满泥尘的破口袋,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了水洼边。侧过头,似在深思着什么,却还是在几秒后抬头,继续向前。毫无自觉的,淡淡的失望充斥心扉。我默默地踩着台阶下楼,出门,来到了那小水洼前。

  伸手――即将碰到那几条红领巾的刹那,一只粗糙的手却比我更快的伸入水中……嗯?是那名乞儿。他怎么又回来了?似是看出了我的疑惑,面前的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指间红领巾被风一带,再次落入水中。

  搅浑了一洼清水。

  他顿时紧张的低下头,迅速地再次捞出那几条红领巾,小心叠好,如对待最珍贵的宝物――递到了我的面前。“啊……不,不是我的……”微微愣神,只听见自己的声音干巴巴地响起在空中。我起身,近乎于落荒而逃。

  喘着气趴在窗栏,熟悉的姿势,一切却好似变了一副模样。我看着那乞儿小心地又在那水洼中洗掉手上的泥污,拿起边上整齐叠好的几条红领巾,轻轻撑开了那破烂不堪的衣服上唯一的一个口袋,放入。

  温柔至极。

  “……为什么要这么小心呢?”看得入神,我不禁呢喃出声。那名乞儿瞬间抬头,朝我露出了一个温柔的笑,指了指喉咙,摇了摇头。随即,双手极快地在空中比划出了一个图样。

  我细细揣摩,良久……

  五星红旗。

  哈……红领巾,因为仅仅一元,便可以不被珍惜了么?不,不是的。红领巾所象征的,是我们口口声声热爱的中国。所谓自诩爱国的文化者,还不如一个乞儿有丝毫爱国之心。

  猛然抬头,却是不见那乞儿身影。

  夕阳余辉倾洒而下,为他所行,渡上金芒……

  不得不承认,我在数学方面就是个白痴,就算复习到深夜也只能沦为中等生。

  我曾经一直希望数学老师的眼睛,永远别看我,这辈子都别望我。可惜上了六年级,数学老师的眼睛就真的不望我了,他似乎已经把我给放弃了。

  那天,数学老师叫我到办公室:“你猜你考了多少分?”

  我最恨分数两字,“八十……八十一……”数学老师犀利的眼光望了我一眼,面无表情的脸上泛出失望,在阳光的照射下,别提有多冷酷,数学老师摇了摇头。

  我更紧张了,我不会没上八十吧,啊,天哪。“七十九……对吗?”数学老师又望了我眼,紧皱了下眉头,然后又松开了,在数学老师模糊的脸中, 我似乎看到了一个笑,短短保持几秒,又不见了。

  “低了。”数学老师的声音开始变得温和。“八十五?”“错,九十五。”数学老师的声音中也略带些惊喜,自从三年级以后,我的数学几乎没考过这么高的分。

  我难以置信地看着数学老师,“真的啊?真的啊?”我无意识地重复着,老师看着我,似乎很理解,没说什么,只是淡笑着点点头。

  那一个个挑灯的夜,那一本本厚厚的题,那别人轻易考一百我却完全不知所以的数学山峰哦!

  我追着你(数学),只因心中有一片光。它慢慢,照亮了我的心事。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题记

  清晨,天还未亮,窗外天有些黑,乌漆漆的,但暗是暗,还是能看到云层里隐约的熠熠发光,一切都十分寂静。

  清晨的河堤上,除了几个晨练的人们,别无他人,我与朋友来到河堤旁做热身运动,心里暗暗叫苦,要不是过几天就要体育考试了,我才不要起这么早!做完热身,我们便在河堤边跑了起来。风从耳边呼啸而过,伴随着清晨的鸟鸣声,分外悦耳。奈何好景不长,没跑多久,脚步便越发变得沉重,我同朋友纷纷叫苦,多想停下歇息,可距离我们的目标还差很远。“哎,你看天空!”闻声,我便努力调整呼吸抬头望去,在天空的中心高高挂着一个月牙状的月亮,其周围还分布着数颗星星,与那漆黑的夜空对比,显得分外耀眼,在我们的视线前方,永远都有着那颗最耀眼的星光,它好似在同我们一起奔跑。我和朋友相视一笑,懂了对方的心思:“追逐那颗星”。它好像一束光芒,吸引我们去追逐。不如何时,疲惫感已渐渐散去,一股力量督促着我们前进。

  清晨的薄雾快要消散了,鸟儿此起彼伏地鸣叫着,时不时伸着脑袋,看着图书馆内正交头攀谈的少女们。

  闲适之中,我们决定玩个游戏:各自写下自己的愿望。当看到这个标题时,一个场景使涌入眼帘―学校的第一考场,那个考场犹如我们学校“智慧”的聚集地,全年级的天才都在这里,每当路过那里,总感觉他们的身上都有着耀眼的光芒,那道神圣的光好似难以接近,但我却想追随。将纸片展示在中间,那一刻,我们都愣住了,随即又都笑了起来,好似心有灵犀般,中央那四张纸条上都写着相同的字:考进第一考场!那一瞬间,阳光透过玻璃照在身上,桌边少女灿烂的笑容中,透露着希望。

  在这阵痛的俗世里,终有一刻,我们会遇到自己的信仰,说好了的,我们都是追光者。

  “我是权利,我是正义”

  ――摘自《海底两万里》

  在静谧而幽远的海洋深处,一艘钢板制成的潜艇匀速前进,仿若一头巨大而勇猛的独角鲸,破开重重危机与迷惘。它载着尼摩船长伟大的梦想,逃离这血腥的黑暗,驶向那光明之处,奋力地去追逐心中的阳光,点亮这深海中正义的曙光。

  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利奥台曾用“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来评价他。他的作品《海底两万里》讲述了1866年的航海事件――阿罗纳克斯教授在尼摩船长所创造的“鹦鹉号”这艘潜艇中生活了近十个月,与仆从康塞尔,鱼叉手尼德・兰共同欣赏这神秘而又变幻莫测的海洋世界,后来呀,在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旋流中,尼摩船长与船员们就此消失不见。他们是继续追逐“阳光”,还是长眠在海洋的怀抱中呢?

  “我是被压迫者,它是压迫者,就因为它,我所热爱、珍爱和敬爱的一切,祖国、妻儿、父母,我目睹他们一一死去。”这是恼怒,是愤恨,炽热的复仇焰火在胸腔中迸发,灼烧着他的四肢百骸,似乎只有用万千人的鲜血才得以平息他心中燃烧的怒火。他就像那地狱来临的使者,又仿佛是逃窜在冰冷苦涩海水中的怨魂,饱受丧亲之痛,亡国之悲,受压迫之屈辱。桀骜不驯的他忍不住了!一颗心在胸腔中狂躁地跳动,复仇的情绪已然高涨。尼摩这个死神,在电光火石间,收割了万人的性命,周围是阵阵的哭喊怒号。血腥味弥漫在海水中,眼前是一片黑暗,如今只留下了死亡的寂静。

  仇恨蒙蔽了尼摩船长那双乌黑明亮的.眸子,但那只是暂时的,大多数的时候,他依然不停地追逐心中的阳光,勇敢地捍卫受压迫者的尊严,拯救他们的生命。

  “双脚夹住石子,潜水,再采珠,送上岸”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是消耗着采珠人的生命,但也只能获取那微薄的报酬。这可怜的人呐,在海底遭遇了鲨鱼的袭击,晕厥过去。尼摩船长宛如那下凡的天使,圣洁高尚。他镇定自若地与可怕的角鲨进行了殊死搏斗。赞叹的,是他那无比圣洁的品格;赏识的,是他那永不泯灭的傲气与斗志;敬佩的,是他那不畏生死的崇高精神。

  鲨鱼失去了生命,尼摩胜利了,那个采珠人死里逃生;黑暗过去了,光明终会来到,一定会有人在光明处等候;这恶势力终将会被打败,追逐阳光的人依旧努力,因为他相信幸福就在不远处。宁愿吧,只要心怀善念,你将会被阳光笼罩,幸福会缓缓流入心扉,沁甜了心脾。

  一片的黑暗,阴郁的情绪笼罩在他的心头,复仇的念头久久不能散去,但尼摩却在这无垠的暗夜中,不懈地追赶心中的太阳。他伸张着正义,曙光正在渐渐出现,驱散了他心头的悲伤。

  尼摩,他是黑暗中的追光者,不懈的努力,伸张他的正义,只为追赶心中那抹自由的阳光!

  “希望是好的东西,或许是最好的。”《肖申克的救赎》中如此说道。希望便如同那滚滚黑夜里的一束天光,你我都应扎根于此,盛放于此。

  历史的江河奔流不息,人生的旅程道阻且长。荆棘与迷茫避无可避,可从远古卡迭石之战到西汉司马迁写史,到而今共和国勋章、全民抗疫,这些看似困守冰雪的事情却都迎来了春意涌动。

  由此可见,希望的力量不可估量。我们理应成为追光者。

  成为追光者,让心灵历经打磨。三十年来,于敏先生隐姓埋名,被社会抹去存在;三十年来,于敏先生屡遭碰壁,数经挫败。然而,他依然挑起祖国氢弹研发的重担,他说:“原子弹和氢弹有共通之处,我一定要把它找出来。”于敏的希望,是梦想、是国家、是未来。即便岁月的风尘一次次磨去他滚烫的锐气,他却依旧怀抱梦想与信念,勇往直前,最终收获了胜利的曙光与千锤百炼后依然向阳而生的心。

  成为追光者,让个人价值得以实现。“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换了服装的孩子。”作为护士长的谭荣欢,在此次疫情期间每天独立搬运八个氧气罐,即便是身负淤青,她还是笑着说:“一想到是为了患者,就觉得这一切都是我应该做的。”她的希望,是患者、是百姓、是勇气。于是追着这缕希望之光,她照顾更多的病人,做更多的工作,哪怕是在无人问津的角落、哪怕是在毫不起眼的一隅,也将个人价值发挥到了极致。能说这一切不是她追逐自己的希望所致?

  哲人柏拉图言:“把你的脸迎向太阳,就不会有悲伤来袭。”

  成为追光者,需有的是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冰雪是寒冷的,风雨是肆虐的,孤枝是寂寞的。正因如此,我们才更要有一颗向阳而生的心,无论前路暗无天日,无论面前荆棘丛生,都不要让灰心与失意将自我吞噬,要始终相信未来、拥抱希望。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希望是自尊;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希望是梦想;拉美西斯二世浴血奋战,希望是子民;司马迁忍辱著书,希望是坚守……故,此四君都盛放于人类文明之河。

  让我们拿出陈薇“与毒为友”的勇气,拿出食指绝不轻从的意志,拿出季羡林一生研究的坚守,让岩石泉涌,让沙漠开花。

  灯火摇曳,让我们追着那束希望之光向迷雾深处奔去。

  人生似乎没那么顺利,一不小心就坠入了万丈深渊,我就是。可谁又会甘心呢?拼命奔跑,追寻心中的那道光,做一个追光者。

  追梦赤子心

  “向前跑,追着赤子的骄傲,生命中”这首歌是我偶然从街上听到的,那年我十二岁。

  两年前,我踏上了人生的第一个旅程。离开了温暖的港湾,来到了这所中学。激烈的学习竞争让我有些害怕了,看着成绩一天天的下滑,我却不知所措。很多次我都问我自己:我是不是不行?最终我还是选择了退缩,那段时间我很迷茫。偶然间我又听到了这首歌,听着他们用尽全力所唱的梦想,我好像明白了什么。我也有梦想,可梦想还没远航我就已经把船帆收了起来,我得试试,哪怕失败了。那一夜我看见了浩瀚的大海里,有一缕微弱的光,我努力的驶向它。

  “继续跑,带着赤子的骄傲”。

  夜空中的星

  “每当我迷失在黑夜里,夜空中最亮的星,请指引我”懂得那是爱时,我十三岁。

  不知不觉就初二了,那时的我还处在叛逆顶峰,彻彻底底的不再是家人的乖乖女了。还记得那个周末,回到家中面对母亲的各种“你在学校怎么样啊?”,“你这周学习怎么样?”面对这些我忍不住爆发了,对着母亲大声喊:“你烦不烦啊!天天那么嗦,烦死了。”母亲好像被我突如其来的爆发怔了一下,空气突然变得死寂。突然母亲缓缓地说了一句:“我也是为了你好,关心你而已。”听到母亲的话,我哭了。那一刻我明白我的话有多伤人,我也明白母亲的嗦是爱。后来我给母亲道了歉,她笑了。那晚漆黑一片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颗星星,特别亮,我一直追着它。

  “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听清”。

  最后的倔强

  “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遇见他时,我十四岁。

  两年前,还有些稚嫩的他,走进了我的初中生涯。他说我们是他教的第一届学生,他想把我们教好,并亲手把我们给送走。有一天他放了五月天的《倔强》给我们,他说:“这首歌给你们,希望你们能在其中有点启发,能够追逐和实现自己的梦想。”他总是在我最迷茫的时候悉心教导我,给我力量。可现在他走了,留下的只有那首《倔强》,却也陪伴了我一个又一个夜晚。我不想辜负他的鼓励,我会努力变得更优秀,站着他面前。那一年世界亮了,而我拼命的奔向终点,只留下汗水和无悔。

  “最美的愿望一定最疯狂,我就是我自己的神”

  我追着光来到了这,这里充满了爱和力量。

  ★ 夜游者优秀作文

  ★ 追光者优秀作文

  ★ 杜甫高考优秀作文素材

  ★ 杜甫的优秀古诗词摘抄

  ★ 初中优秀作文做生活的遗忘者

  ★ 杜甫很忙作文

  ★ 走进杜甫作文

  ★ 《藏者》

  ★ 《捕蛇者说》优秀教案

  ★ 杜甫之死  杜甫之死篇1

  杜甫放眼一望,耸立在眼前的是正在开盘销售的“都市花园”楼盘。十几栋拔地而起的高楼,豪华,庄严,气派,漂亮。杜甫揉了揉眼睛,掐了掐大腿,看了看天空,证实眼前的一切不是梦。杜甫自言自语道:“我的梦想果真变成了现实?真的已得广厦千万间了?”

  杜甫心中欢喜,看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时候到了。他信步朝前走去,来到了楼盘销售中心。推开宽大的玻璃门,售楼小姐马上笑脸迎了上来:“先生您好!欢迎光临‘都市花园’,我们这儿的楼盘地段好,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大中小户型都有。现在正在热销中,价格优惠。”

  杜甫说:“小户型的得多少钱?”

  售楼小姐倒了一杯水双手递给杜甫说:“最小户型九十平米,每平方米一万元。”

  杜甫的手一颤,杯子一歪,水全洒到了身上。不用摸杜甫就知道自己口袋里只有几两碎银,连半平方米也买不起。

  杜甫试着问了一句:“不买,就不能住吗?”

  售楼小姐“哧”地一声笑了:“不买,当然就不能住啊。”

  杜甫又问:“没人买宁可空着,也不让人住吗?”

  售楼小姐说:“怎么会没人买呢?有钱的人多的是。”

  杜甫在售楼小姐的冷眼中离开了售楼处。走在阳光明媚的大街上,他听到从身边走过的一对情侣说:“房价又涨了,看来我们今生是买不起房了哟。”杜甫摇摇头说:“没钱的人也多的是啊。”

  杜甫回头望望那一座座“广厦”,他怎么也想不明白,已得广厦千万间,但为什么还是没有天下寒士住宿的地方。

  杜甫越想越心气难平,越想越心中郁闷,看来大都市没有我杜甫的立足之地啊,还是回我的家乡去吧。于是杜甫乘火车回到了成都草堂。

  杜甫来到草堂门前,正准备往里走,可是被人拦住不让进。杜甫以为走错了地方,他抬头看了看门楣上方,没错啊,上面四个黑色的大字:杜甫故居。杜甫回身又往里走,守门人又拦住他说:“参观杜甫故居,请先买门票。”

  “笑话,我进自己的家还要买票?”杜甫愤愤不平。

  守门人撇着嘴说:“开玩笑,这儿什么时候变成了你的家?”

  杜甫理直气壮地说:“我就是杜甫。”

  守门人用嘲讽的眼光望着杜甫说:“知道现在假冒伪劣的多,没想到竟然有人冒充杜甫,杜甫去世一千二百多年了,知道吗你?”守门人说完用力把杜甫推了出来。

  杜甫踉踉跄跄地离开了草堂。

  杜甫有家不能进,他仰望天空,一声长叹:“天啊……”

  杜甫又累又饿,漫无目标地在街上走着。走着走着,他突然感觉到头晕,一下栽倒在地上。杜甫用微弱的声音呼喊“救命”,可是从他身边走过的人视若不见,听若不闻。杜甫听见有个小孩说:“妈妈,去救救老爷爷吧。”可是马上被他妈妈呵斥:“不要多管闲事,救不得,他的家人会赖上我们,说是我们撞倒的。”

  杜甫之死篇2

  人都说。读其诗。可以知其世。三十五岁前是诗人的读书和游历时期。当时正值开元盛世,他的经济状况也较好。二十岁起开始了为时十年的漫游,对这段游历,诗人晚年还很留恋,“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快意,酉归到咸阳。”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或二十九年,诗人留下了一首有名的咏物言志诗――《房兵曹胡马》。开始四句“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人四蹄轻。”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描画了神清骨峻的胡马:一“批”一“入”,马态之雄,马行之速跃然纸上,呼啸耳旁。接着“所向元空间,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四句由外形到品格的描写,由咏物转到了抒情。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一个血性男子呼之欲出。诗人是借马为说,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传达自己想有所建树的志向。盛唐时代国力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首诗遒劲超迈。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

  另外,大概写于开元末年的《画鹰》一诗,同样托物喻怀,充分体现了青年杜甫富有幻想、奋发有为的热情和嫉恶如仇的性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慷慨激昂地诉说着早年诗人的襟怀抱负。

  杜甫是一位人民诗人,有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无限同情。杜甫走向人民。是从三十五岁到四十四岁,即十载的长安困守开始的。当时是安史之乱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儿,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致经常挨饿受冻,诗人已经丧失了他的“裘马”了,在饥饿的煎熬下,也曾想到退隐,作一个“洒脱送日月”的巢父、许由,但他毕竟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十年困守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在这期间他曾借骢马来寄托自己的感叹,那就是《高都护骢马行》。

  “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炊然来向东。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骢马声价剧增,一心与人成大功,有品格有感情。“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曹操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马援愿以马革裹尸,曹植不愿作“圈牢之养物”,杜甫虽然“涕泪受拾遗”。但作了拾遗,偏要管皇帝的“闲事”,既然管了,怎能不思“战场利”。“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充分道出了这时诗人抱负远大而又沉沦不遇的焦灼苦闷和感慨愤懑。

  前期题《画鹰》时意气风发,天宝末年《天育骠骑图歌》却完全是另一种格调。诗歌由马说到人,说到自己。说到社会。漫溢于诗表的郁结已久的愤懑与悲辛让人心酸。“毛为绿骠两耳黄,眼有紫焰双瞳方。矫矫龙性含变化。卓立天衰森开张。”这分明是伯乐眼千里马,而“年多物化空形影。呜呼健步无由骋。如今岂无腰衰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画马到底不及真马有用,画马再好也不能驰骋。那难道当今真的没有良马骏马了吗,还是少了相马的伯乐了呢。诗人借物寓情,因小明大,表面上是为马叫屈。其实是为自己喊冤,为奇士鸣不平。托物抒怀、淋漓酣畅、热肠忠裂让人扼腕。

  从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生活中陷安史叛军中与为官时期。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深重。诗人也历尽艰险。杜甫一方面勉励人民参战,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深切同情人民。诗人为华州掾时写下了“三吏”、“三别”、《洗兵马》等不朽篇章。当时还写了一首七古《瘦马行》。该诗歌作于乾元元年(758年1冬,当时杜甫贬官作华州司功。一则诗人极爱马。二则这是匹被遗弃的官马,和诗人当时处境有着相似之点,故诗人借马以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碑兀如堵墙。绊之欲动转欹侧,此岂有意仍腾骧?”伤马耶?伤己也。“见人惨澹若哀诉,失主错莫无晶光。天寒远放雁为伴,日暮不收乌啄疮。”“失主”“远放”处处是诗人自己的影子,“日暮不收”明明是写自己的日暮途穷。内心的极度悲楚。前人多说这是杜甫“自伤贬官而作”,是可信的。但诗歌结尾说“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就算在这样的处境下,他希望那马有人收养。明年草长马肥。更试其材,必有可观。杜甫总是积极的,虽然政治上受挫,内心极其苦闷。但是笔下的马还是一匹想立功的马。“身逢尧舜君,不论便永诀”,虽然有用世之心,可因羞于干谒,终于一直辛辛苦苦埋没风尘。怎能不顾马自怜。

  759年7月,杜甫弃官由华州经秦州同谷吃尽千辛万苦。于年底到达成都。开始他漂泊西南的生活。诗人客秦州同谷时也写了不少托物言志诗,其中有一首《病马》,抄录如下: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诗人当时生活极苦,“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空囊》)境况如此困苦,诗人还不忘幽默。病马,废弃之物也,患难相依的马,不正是自身的影子。在风尘之中,而且老了,还在为我尽力。岁已晚,天犹寒,况又病,哪得不使人伤心落泪。马之为马虽微。可对人的情分倒很深厚。使我不禁为之感动而沉吟。诗人既受到统治者的弃斥,又很少得到人们的关怀和同情,这也是他为什么往往把犬马――特别是马看成知己并感到它们给予他温暖的一个客观原因吧。申涵光说:“杜公每遇废弃之物,便说得性情相关,如病马、除架是也。”为马而感动,而又有谁感慨自己。同情自己呢。诗人的衰老感、不遇之感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杜甫总是念念不忘国家的灾难,哪怕是一些题画的诗也往往流露出爱国之情。如《题壁上韦偃画马歌》‘‘一匹龅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啼。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千里之遥,眼看就要消失在它的霜啼之下,时世如此不安定,我怎能坐视不管。浦起龙说:“结联见公本色。”这不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而是“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的深深感慨了,整首诗充满着对国家衰落局势的深切忧患。

  杜甫之死篇3

  [关键词]杜甫文学创作文学史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小学就会背,那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又是谁的诗句?对。是杜甫的。说起杜甫,我们会想起“诗圣”的美誉,人们也自然会想到他的诗,想到他忧国忱民的形象。可是仅凭这些,杜甫诗圣的称号才说对了一半。在诗作之外,还有很多人们不太知道的行为和品格。使后人推崇他为诗圣。

  世人纷纷以各种形式去朝拜、瞻仰这位伟大的诗人,学习、研究杜甫诗作蕴藏的深厚内涵。作为杜甫人生中曾停留过的几个场所。如成都杜甫草堂、平江杜甫墓,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去朝拜。而作为孕育诗人出生、长大的故乡――河南巩义,我们身为家乡人,我想我们更应该走近他,了解这位诗人伟大而不平凡的一生,并用我们的真心来感受杜甫在文化史上的意义。

  唐代诗人杜甫(公元712―770年)就诞生在位于巩义市区东10公里的站街镇南窑湾村的笔架山下的窑洞里,那是一个封建官宦家庭。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名将,世人对他有杜武库之称。祖父杜依宪曾任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做过县尉、县丞,是唐朝早期著名的诗人。父亲杜宪做过山东兖州司马、奉天令。桂甫祖籍长安杜陵,后随晋室南渡,迁至襄阳。到他曾祖父杜依宪做巩县令时,将家定居巩县南窑湾。

  杜甫一生的经历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

  杜甫幼年,母亲就去世了。他是在姑母身边长大的。杜甫小时候身体不是很好,然而非常爱好学习。他后来在《壮游》诗中写到:“七岁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长到十四五岁,杜甫不仅聪明好学而且爱好劳动。他在《百忧集行》中回忆:“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干回。”很快,杜甫就成为名播东都洛阳的少年才俊,人们称赞他的才华像两汉杨雄、班固。赞许声中的他变得心高志远和不同凡响。青年时代的杜甫,曾做过两次长期的漫游。10年之中,他游历了吴越齐赵,开阔了眼界,拓展了胸怀,也结识了一些朋友。他曾和李白、高适同游梁宋齐鲁。惺惺相惜。互相倾慕,诗歌酬唱,意气风发。

  二、困居长安时期

  杜甫虽然在诗中流露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但同时他也向往当官,第一次到洛阳应试,未中。公元747年,唐玄宗昭令天下通一艺以上的读书人,可到京城应试。杜甫再次应试,又遇上李林甫以“野无遗贤”对所有应试者一个不取。杜甫大失所望,从此在长安一住就是10年,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困窘生活。在这期间,他写下了《丽人行》、《兵车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面临着一场可怕的灾难。然而唐玄宗仍带着杨贵妃及王公大臣在骊山华清宫寻欢作乐。杜甫悲愤地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诗句。兵荒马乱中,杜甫目睹了人民颠沛流离水深火热的种种情状,写下了“三吏”“三别”等干古名篇。“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和悲惨遭遇,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

  四、西南漂泊时期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棒州、闽州。杜甫经过干辛万苦,人川后只过了短暂的几年安定生活,又不得不辗转流离荆湘。公元770年,杜甫在贫病交加中死于漂泊湘江的破船上,在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是他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晚年的杜甫是孤独、凄凉的。杜甫死的时候,年仅59岁。因死后无力归葬,暂厝岳州。43年后,由其孙杜嗣业迁葬巩县北邙。

  杜甫之死篇4

  关键词:杜甫 儒家思想 忧国忧民 忠君爱国 仁爱精神

  一 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渊源

  杜甫自始至终执着地关注现实是与他头脑中的指导思想有关的。杜甫是以什么思想为指导呢?杜甫常常自称“儒生”、“老儒”、“腐儒”,谈到自己的家世也说“奉儒守官”,所以历来批评家认为这是儒家的思想意识的体现,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仁政学说铸就了杜诗中的忧国忧民的主旋律。

  郭沫若先生的《李白与杜甫》一文中强调儒家思想对杜甫的影响,并认为这对杜甫的“阶级意识”“门阀观念”“功名欲望”起了决定性作用。但事实上决定他思想的,还是十载长安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和辛酸,是“三年饥走荒山道”和人民共同饱尝的战乱、饥饿之苦,是“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和人民亲密无间的生活。这些,正是这些,是杜甫思想决定性的因素。

  中国古代诗人绝大多数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然而这些难以计数的大批诗人中真正弘扬了儒家思想、应该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惟有杜甫一人。这不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等自命,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之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到其血液。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打动与感染读者。特别是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忠”“爱”精神,这几乎成为杜甫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

  忧国忧民思想的表现之一

  ——忠君爱国

  传统的儒家观点认为,忠君即是爱国。如孔子强调“尊王攘夷”,即尊奉周天子,抵御外敌入侵中原地区。孟子则宣扬“大一统”,力主以“仁政”统一中国。即对百姓施以仁政,以体恤百姓。真正做到想民所想,忧民所忧。此为儒家忧国忧民的光辉典范。而且儒家关注群体意识的最高境界就体现在对国家、对天下(当时对儒家来说“天下”就是国家,国家就是“天下”)“一统”和安定的关注上。杜甫承继了儒家的对“天下”“一统”的思想片断,把它发展成为忠君爱国的强烈的意识、并成为古典诗歌创作中的永恒的主题。

  实现和维护天下一统是儒家群体意识的最高境界,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是很少的。那时人的眼界极为狭小,大多只是局限在个体生命的自生自灭上。一生执着于“忠君爱国”,其道德、其胸襟都是那个时代很难达到的境界,这样的人是需要具有忘我的灵性的。在杜甫那里,“君”不是坐在皇帝高位上的独夫民贼,而是天下民众这一群体的代表。特别应该提到的是杜甫的忠君爱国不是作为臣工的职业性的奉献、更非泯灭了个性以后唯一的选择。杜甫是注重个体自我价值的人,他把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融入了对群体的关注之中。这些在他的诗歌中有长足的表现。

  流传到现在的杜诗绝大部分写于滞留长安以后,从长安诗开始,杜甫大多作品中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精神。从早年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杜甫的拳拳之心,永远是那样执着。杜甫不仅随时随地不忘君国,如苏轼所说“一饭不忘君”(当时的“君”就是“国”的代表);更令人感动的是,他把这种感情视为其生命的一部分。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开篇就描写忠君爱国之情,当时摆在杜甫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归隐田园,过“潇洒送日月”的浪漫生活;一是出仕做官,介入纷纭复杂的官场争斗。选择引起杜甫内心的激荡,诗人把自己的内心的矛盾如剥春笋似地一层一层地展示出来,最后,杜甫表明自己心迹: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向太阳,物性固难夺!

  忠君爱国之心已经成为了诗人的天性(如葵藿之向阳),想纠正也不可能了。正是这样的“物性”,当事关国家之时,他不仅能够这样要求自己:“济时敢爱死”(《岁暮》),而且对于朋友他也能说出:“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奉送严公入朝》)。后者看来更难。所谓“严公”就是杜甫落难成都时全身心依靠的顶头上司严武。严武入朝有可能出任宰相,为这样有光辉前程的人物送行,帮忙或帮闲们大约要说尽人间的祝福话语的。我想聪明的今人更会如此。而杜甫本着儒家的“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的精神却讲了这样不吉利的话,而且讲得如此富于激情、掷地有声!

  杜甫的忠君爱国又不是后世儒家倡导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式的“愚忠”。杜甫是着眼于民众群体的,当他感到皇帝这个独特的个体在违反他本应该代表的老百姓的利益时,便把批评的矛头指向皇帝。杜甫的“忠君”主要就表现在对皇帝的批评讽刺上(这也是原始儒家所主张的为臣之道),杜甫敢于写作这类作品。孔孟这些儒家的创始者们谈到君臣关系时,多是从相对关系着眼的。所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说的更情绪化一些,“君之视臣如土芥,臣视君如寇仇”。强调臣子要绝对忠顺是法家。杜甫对“君”的批评的情绪化是不让于孟子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我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秦州杂诗》);“关中小儿坏纪纲,张后不乐上位忙”(《忆昔二首》):“贵人岂不仁,视汝如莠蒿”(《遣遇》)!这些诗句在“怨”之外,还有愤怒,然而它与忠君爱国之心并不矛盾。

  忧国忧民思想的表现之二

  ——仁爱精神

  杜诗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其中所体现的仁爱精神,杜甫的仁爱渗透其作品的各个方面,而且表达得十分完美,能给读者以长久的感动。给读者留的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可能是他的“老妻”。杜甫的仁爱精神应该说是始发于妻子的,因而其作品中涉及到妻子的篇章就格外动人。无论是“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咏怀五百字》)那不能稍去于怀的惦念;还是“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对团圆的期待,读者都可以从中体会诗人的一往情深。杜甫一生逆境多、顺境少,特别是四十岁以后,穷困、衰病、奔走、逃难,接踵而至,几乎没有过几天好日子。他的妻子杨夫人在饥寒交迫中担负起抚育儿女的重担:“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遣兴》);晚年又时刻关心着疾病缠身的丈夫:“老妻忧坐痹,幼女问头风”(《遣闷奉呈严公》);丈夫漂泊在外,她没有埋怨,只有理解:“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客夜》)。杜甫笔下的妻子是那么可亲可近、可爱可敬、是那么具有奉献精神,这里的“敬”不是出于某种功利的考虑,更不是令人产生冷冰冰之感的“相敬如宾”,而是表达了杜甫对妻子歉疚之感。“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竿”(《江村》),从这样的诗句中,读者可以想象,坐在一旁的杜甫看到“老妻”“稚子”居处稍稍稳定、生活又有些兴味时的喜悦之情。读者从中感受到的是诗人对妻子的爱。

  然而杜甫的仁爱精神绝不仅限于此,他还将对妻子的爱推及他人,甚至是一些与己无关但和自己有同样命运和遭遇的人,杜甫也是本着儒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处理与偶然相逢的人们的关系的。晚年,他逃避战乱、漂泊湖湘,深感“乱世少恩惠”(《宿凿石浦》);然而,杜甫仍然是:“减米散同舟,路难思共济”(《解忧》),并没有因为个人的苦难而减少对他人的同情。

  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忘“爱人”之心,并付诸实践,这是很难的。读杜诗会感到最难得的是,杜甫时时刻刻关注着弱者的不幸,并用他宽广的心胸去温暖这冰冷的世界。例如杜甫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就是他由秦州到同谷和由同谷到成都期间。此时,正如他所写的“岁拾橡栗随狙公,日暮天寒山谷里”(《寓同谷县作歌七首》),过的像原始人的日子。然而,在这个时期写的二十首纪行诗中处处可见诗人对其他不幸者的关怀。在路过绝险之地石龛时是“天寒昏无日,山远道路迷”,就在这种环境下,他看到在山峦高处的伐竹者:“伐竹者谁子,悲歌上云梯。为官采美箭,五岁供梁齐”(《石龛》),杜甫把他们的悲歌传达给千百斯年之后的读者。诗人在过嘉陵江经水会渡时,船夫的勇敢和撑船的技术的高超引起他赞叹:“篙师暗理楫,歌啸轻波澜。”但此时他也关切着他们的艰辛:“霜浓木石滑,风急手足寒。”(《水会渡》)这种精神贯穿他的后半生的所有作品之中。许多人当自己处于不幸时,变得谁都恨,仿佛整个世界都欠他的,甚至要向所有的人报复(其中最极端的就是发生在四、五年前一个留美学生卢某的在校园开枪杀人事件)。杜甫为人正与此相反,他在遭遇苦难时往往能想到比自己更不幸的人。

  再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句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在实践家看来这种“空论”有什么用?郭沫若更说“如果那么多的‘广厦’真正象蘑菇那样在一夜之间涌现了,诗人岂不早就住了进去,哪里会冻死呢?”(《李白与杜甫》)这种批评是很可笑的。杜甫不是住房部长,他要表现的也不是一种许诺及其实现,而是在困难之中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有人说这种想法可能很多人都会有。是啊,这就是人的善根之所在,然而,即使古往今来的亿万人都有这种想法,但是有谁把它表现了出来了呢?正因为这种推己及人的想法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诗句才能激起一切善良人的体验与共鸣、才能感动人。更重要的是,杜甫把人人皆有、但又不被人们关注的善念——仁爱精神用充满感情的诗句揭示出来、把它固化下来,并传达后世的读者,用以培植人的善根,使人灵魂得到升华,这是诗不同其他一些揭露性文字意义之所在。因此,杜甫的伟大和杜诗的震撼的力量不单纯在于他对世上苦难的揭露和对苦难制造者的抨击;更在于他歌颂了人性中的善良、美好的一面,并满怀善意地描写它,希望它能发扬光大。

  这种仁爱精神使得他与邻里乡人多能和睦相处。《又呈吴郎》是一首写得很通俗、很平淡的诗。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杜甫对那位“无儿无食”的老妇人的同情和关爱。而且诗中所表达的不仅是一般的恤老怜贫,更感人的是杜甫对老妇人格的尊重:“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只有深入其心,才能有这样深刻的理解。我们从杜诗中还看到,无论住到哪里,邻人对杜甫都是非常友好的。《羌村三首》中的:

  杜甫之死篇5

  但,杜甫不醉,哪怕是暂时的烂醉如泥,放浪形骸,他都不能。即使“百壶且试开怀抱”(《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即使杜甫下决心要大醉一场:“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杜位宅守岁》),但杜甫始终“众宾皆醉我独醒”(《醉歌行》)。为何?难道是因为杜甫酒量惊人吗?当然不是。只因杜甫内心有着深重的悲哀和愁情,杜甫无法超脱,他也不允许自己超脱。现实让杜甫的忧愁一天天加深,难以排遣,他也求助于酒,祈求以酒消愁。杜甫甚至不惜“厚着脸皮”向别人“时时乞酒钱”(《戏简郑广文兼呈苏司业》),也曾典衣买酒,也曾因为“耽酒需微禄”(《官定后戏赠》)而接受了一个与他的理想落差很大的管理兵器的“贱职”,在依赖和嗜好的背后,是杜甫想以醉消愁,哪怕是暂时的减轻愁情的曲折心理。

  但杜甫始终还是醉不了,他是那么清醒地感受到内心的痛和悲。“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这句话正折射出杜甫悲凉无奈的心情,表现出杜甫想醉而醉不了的痛苦。现实常常压得杜甫喘不过气来,他不能像李白那样潇洒地醉个痛快,也不能像李白那样傲视权贵,“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事实上,为了生活,为了仕途,杜甫不得不时常向权贵献诗作赋,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杜甫有更多的无奈。此外,李白还有一个仙道的超现实的世界作为他的精神支柱,但杜甫没有。所以,李白可以一醉方休,可以披发弄扁舟,而杜甫只能清醒地痛苦着,清醒地喝着一杯又一杯浊酒。

  酒不但不能消除杜甫的愁情,反而更令他悲伤,更令他愁上加愁。酒的这种“反作用”在杜甫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乐游园歌》)有时,杜甫喝了酒之后,悲情上涌,百感交集:“乃知贫贱别更苦,吞声踯躅涕泪零。”(《醉歌行》)让人不禁唏嘘。既然酒解不了杜甫的悲愁,不喝不行吗?不行,“如何不饮令心哀”(《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有酒哪能不饮呢?不饮,还是照样哀伤悲痛,酒,至少可以分散一下诗人的注意力,不致一心反复咀嚼心头的悲愁。

  对杜甫而言,愁来不离酒,有酒吐悲愁,反而愁更愁。酒,是杜甫内心悲愁的一个影子,通过它,我们可以感受杜甫内心的沉重。“急觞为缓忧心挫”,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受伤的人在伤口不断流血的时候无计可施,只好胡乱抓一把身边的草药,嚼碎了敷上去,血仍然流出来,草叶变红了,再抓一把,再敷;再变红,再敷……杜甫的悲愁就像伤口的血,而酒就像是那草药,酒流入肠,悲愁流出来……

  这就是杜甫在诗中的饮酒形象,饮而不醉,始终清醒地承受着各种悲愁和痛苦,就是这个形象突出的特点。认识到这一点,你就不得不惊叹杜甫处境之艰和内心承受能力之大了。杜甫的伟大之处,也许就有其中的因素吧!

  (选自《古典文学知识》)

  【应用点拨】

  杜甫无论是在“裘马轻狂”的早年,还是在“老大意转拙”的晚年,都有百折不挠投身政治的人生态度,都有济世安民的人文情怀。正是这种生命情怀造就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因而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杜甫的人格魅力不仅照亮了我们的心灵,也为我们写作提供了诸如爱国、情怀、执著、幸运、境界、呵护、偶像、心灵的选择、精神支柱、理想与现实、承受能力等话题的丰富素材。下面请看以其为素材的中考优秀作文片段(括号中为话题或题目):

  1.《我很幸运》(我很幸运)(2009江西卷)

  残雪如血,落叶飘飞,百鸟归巢。

  记者:杜甫先生,你虽有“诗圣”的美誉,但仕途坎坷,一生贫困潦倒,对此,你有何想法?

  杜甫:我认为我很幸运。虽然我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但我可以用手中的笔,记下平民百姓的真实生活,写出他们真正的心声,给后世以启迪。这虽与科举一途背道而驰,但却比加官晋爵更有意义,所以我一直无悔!虽然我一生贫困,甚至要靠他人接济,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甘愿忍受,所以我是幸运的,我选择了一条更有意义的路。

  【点评】构思巧妙,观点明确,见解独到,底蕴深厚。

  2.《呵护》(呵护)(2009江苏扬州卷)

  秋天夕阳将落了一地的枫叶染得金黄,一个衣着寒酸的书生牵着一匹瘦驴走在这与其格格不入的长安大街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啊,你何苦这么执著?世风日下,你无力改变,可是,忧国忧民的你依旧倔犟地吟诵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用其一生呵护着天下寒士,因而受到无数人的景仰!

  【点评】意境深远,情文并茂,立意鲜明,论证严密。

  3.《幸福从何而来》(幸福)(2011甘肃白银卷)

  站在历史的长河上眺望,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广阔胸怀令人赞叹,他不畏死亡,在贬谪途中立下了如此伟大的誓言,他不为现实的境况所窘迫,把自己的名字留在了史册上,这就是幸福。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襟令人羡慕,他以天下百姓的快乐为快乐,在他人幸福之后自己才幸福,这就是幸福。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恤民情怀令人击节,他“忘我为人”,这就是幸福。

  【点评】气势磅礴,论点鲜明,论据充分,令人折服。

  4.《恶搞之风堪忧》(恶搞)(2012黑龙江肇东卷)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一种文化对恶搞有一个底线,如同印度人就不会恶搞泰戈尔,希腊人不会恶搞柏拉图一样,当下的我们是否也该自醒和借鉴,将这股恶搞风刹刹车?不由想起了杜甫《登高》一诗,诗人秋日登高,孤苦愁闷,忧国忧民的悲郁之情尽现。网友在涂鸦过程中,有没有体会到诗人的高尚情操和诗中蕴藏的伟大的爱国精神,又是否愿意真正走近他、了解他,继而了解整个中国传统文化?

  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之情,足以让人扼腕叹息。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身特有的文化积淀,我们如果不能做到汲取这些文化传统所带给我们的精神养分,那么至少应该对文化经典保持一颗敬畏之心,这是对先贤的尊重,对民族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点评】思维辩证,视角独特,切题自然,耐人深思。

  5.《让人深思的举措》(深思)(2012山西大同卷)

  今年是大诗人杜甫1300年的诞辰!他一生著诗逾千首,写过著名的“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这些忧国忧民的诗句曾经让学生们皱着眉背诵,如今几幅戏谑调侃的图片却备受欢迎。两相对比,让人深思。

  【点评】破题直接,用语简约,语言犀利,引入下文。

  【著名诗句】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四首(其三)》)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6.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9.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10.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11.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1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

  1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1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1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之死篇6

  杜甫的一生是十分坎坷的。从三十五岁开始,他到长安谋求政治上的出路。在参加进士考试时,时相李林甫以“野无遗贤”为幌子,一个也不录取。他在长安城中,追随达官贵人,希望进入仁途。整整十年,毫无希望。最后,改变办法,直接向唐玄宗进献(三大礼赋),才引起注意。几经周折,终于得了个 “左卫率府兵曹参军(管理军械)”的小官。这时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夜了。

  “安史之乱”爆发后,先被安禄山俘获,后只身逃出,才被肃宗李亨任命为左拾遗。由于营救房琯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他永远地离开了朝廷。公元七五九年,关中大旱,他随灾民流亡。随后,杜甫和家人一起,经由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进入四川,在成都暂时安居下来。由于得到严武、高适等人的资助,在四川前后生活了共九个年头。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正月,杜甫离开四川,先后在湖北的江陵,公安和湖南的岳阳、长沙、衡阳流浪。公元七七0年,这位天才的诗人,终因贫病交加,死在汀江的一条破船上。

  杜甫的诗惯以生动逼真的细节、精雕细刻的语言、铿锵流畅的音律、一唱三叹的韵味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反映时代的呼声、人民的苦难和他自己的种种感慨,使他自己成为唐代诗坛的伟大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放射着不灭的光辉。

  杜甫和泰山关系密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杜甫的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到山东,是省亲的必楠。其次,唐人诗人率皆重视旅游,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他们共同遵循的准则。杜甫青年时期先游吴越,次游齐赵,可以认为是增加阅历、开扩眼界的必不可少的行动。其三,友情所系。天宝三年秋,杜甫和李白、高适在河南洛阳相识,随后,结到河南东部和山东游历,并与李、高二人同宴于北海太守李邕家。此外,杜甫的另一好友苏源明亦在泰山读书(相传苏源明读书处在泰山山顶)。其四,山东文化的吸引。山东是孔孟的故乡,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摇蓝,源远流长的文化,给杜甫以强烈的吸引。我们知道,杜甫曾多次游山东。其中,开元二十七年,杜甫在山东时,正是唐王朝追谥孔子为文宣王,改变孔子配享周公的位置,使孔子南向坐,与周公并列,大大提高孔地拉的时候,不会是偶然的巧合。据我们简略统计,从开元二十四年到二十八年,从天宝三年至四年,杜甫前后共有七年的时间在山东一带游历,山东风物对他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杜甫关于泰山的诗,首先和他到兖州看望父亲有关。他的《登兖州城楼》诗写道:

  我到兖州来接受父亲教训的时候,

  才第一次登上兖州城上的南楼。

  远望天上的浮云连接着泰山和东海,

  一望无际的平川连接着青州和徐州。

  孤单矮小的周峄山上秦人的碑刻还在,

  荒凉的城中鲁人的灵光殿依旧存留。

  齐鲁在寺上演出过多少历史的活剧,

  我凭眺历史的遗迹有无限感慨和忧愁。

  这首诗的第一句原诗是:“东郡趋庭日”。东郡,指兖州,趋庭,是用典。据《论语·季氏》记载。有一次,孔子一人站在庭院中,他的儿子孔鲤疾走而过。孔子问孔鲤:“你学习‘诗’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教训儿子说:“不学‘诗’,是无法把话说好的。”孔鲤就遵教学“诗”。又一日,孔子一人站在庭院里,孔鲤又疾走而过。孔子问孔鲤说:、你学习‘礼’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又教训儿子说:“不学习‘礼’,你怎么会处世呢?”孔鲤就遵教学习‘礼’。因此,后来,“趋庭”一词就成为父教训儿子,儿子接受教训的代名词。由此可见,杜甫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当是青年时代来山东省亲时的作品。其次,在这首诗里,杜甫对山东有良好的印象。山东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以及壮伟的风物在他的心灵中增添了感慨的情思。

  在山东的游历,使杜甫对山东风士人情的认识逐渐深入,对山东的感情也逐渐加深,他在诗中称赞“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方位的历下人物;描绘“泰山雄地理,巨壑眇云庄”的泰山形胜。特别是号称五岳之首的泰山,时进在他的诗中出现。《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诗说:

  巍峨的泰山上浓云四起,

  泼墨乌云在满天空翻腾。

  轰轰的雷声使人心胆颤,

  濠沱大雨吓得鱼下沉。

  座中陈列的是贤人白酒,

  门外传来的是长者车声。

  相邀时恰值雨后的泥泞,

  骑马到您的阶下来相迎。

  前人以为,许主簿是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的主簿(掌管文书印鉴),杜甫和他屡有交往。这首诗写泰山云雨雷鸣,十分有气势。我们知道,高山易聚云兴雨,所以《公羊传》上有“泰山的云彩,遇石崖而兴起,在极短暂的时间里连合成大片云团,不一会儿就可台布雨于天下”的记载。泰山云雨,清人叶燮在他的《原诗》中,借以形容写诗作文,别具风味。兹转译如下,以博一粲:

  天和地表现出来的文章,就是风、云、雨、雷。大自然中的风、云、雨、雷变纪莫测,无边无际,是天地的神巧,也是极好的文章。试以一例为论:

  泰山上的云彩,刚地极少极少,但不一会儿就遍布天下。我曾约有半年的时间住在泰山之下,熟悉泰山云彩变纪的情状;有时云兴起时只是极少极少,转眼之间,便充塞天地;有时候呼个山峰同时云出,气势甚大,但升至峰顶即自行消散;有时候浓云密布,连阴数月不散;有时候一顿饭的功夫,便云散天睛;有时云如黑漆;有时候云如白雪;有时候云大如鹏鸟(这当然是《庄子·消遥游》中的水击三千里,翘如天边之云的大鹏)的翅膀;有时候云丝散乱,状如人头上的乱发;有的庞然大块飘浮天际,别无相继;有的纤细连绵络绎不绝;忽而黑云大作,当地人以占卜预测说,将要下雨,然而终于不雨;忽而睛云展现,当地人又以占卜预测说,将要天睛,忽而终于下雨。云的形状动态,千变万化,没有一次是相同的。至于云的色彩、云的性情,也没有一次是相同的。泰山兴起的云有的归山,有的竞一去不返,有的全部归山,有的一半散去,一半归山,也没有是次是相同的。这就是天地自然的文章,也是极妙极工的文章。

  假如以作文的法则去约束天地自然的文章,那就等于说,泰山将要出云的时候,一定要把各种云召集在一起商量,说:我将要出云使云成为天地自然的文章;因此云出要有规则,先出某一云,再出某一云,用某云为起始,以某云为伏线,以某云作为全篇的照应,以某云为波澜转折,以某云为插入,以某云为虚笔,以某云推开一层,以某云为收勒一笔,以某云为结尾。按照这个规定“放出”,再按照这个规定“回归”。一一不能所错失,这样,天地自然之文章就完成了。这岂不是说,天地自然之文是依靠泰山,泰山之文是依靠云彩,而云彩的出入就一定没完没了。苏轼曾经说过“我的文章好象水质丰富的泉水一样,随地形而流的。”

  此话可以和上述比喻互相说明。

  叶燮的文学观点之一便是:文无定法,要在自然。但是,他以在泰山居住半年的时间,细心观察泰山云气变化,描述准确,形象生动,由云气变纪而形容文章之道,出神入化,颇得诗家之真谤。游泰山者,不可不留意于泰山之云,亦不可不由云而联想社会人生诸事,游而有得,目遇自然之景而神思飘逸,浮想连翩,是为真游者;足涉山川而神游哲理,飘飘欲仙,其乐何如哉!

  当然,杜甫的泰山诗最着名的还是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岳》:

  声震遐迩的泰山是什么形象呢?

  踏上齐鲁大地就饮餐她的秀色。

  她是天地自然钟爱的神奇尤物,

  她高大巍峨把阴阳昏晓来分割。

  浩荡的白云在她胸前奔腾翻卷,

  自由小鸟从四方向她皈依拜谒。

  我一定振奋精神登上高高绝顶,

  看众山涉小才使人有无限快乐!

  这首诗几科是尽人皆知。但是,因这第七句的“会当凌绝顶”中的“会”字,使铨释家们发生了一点小小的争议,或以为“会”字是“未然”之词,因而推断杜甫并未登上泰山;或以为“会”字是“必然”之词;因而推断杜甫一定登上了泰山。杜甫到底登上泰山没有呢?研究泰山和关心泰山的人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研究杜甫的学者指出:杜甫确实登上了泰山。他晚年写的《又上后园山脚》中说:

  早年我曾漫游山东,

  欣赏嬉戏泰山之南。

  深秋中我站在日观峰,

  抬头眺望遥远的八方。

  日观峰,即今之泰山山顶东侧的山峰。因为看日出最为壮观,故名。杜甫自己说他于“穷秋立日观”,可见登上确凿无疑。此外,尚可补充一条:杜甫的好友苏源明在泰山读书,确要的地点,据有关记载,是在泰山顶上天街附近。为了访友,杜甫登山也是十分近情的。

  杜甫之死篇7

  “杜甫 ? 你难道是杜甫 ?是能和李白相提并论的诗圣杜甫 ?”我诧异道。

  “ 正是不才, 我怎敢与诗仙李白相提并论呢 ?又怎敢玷污诗圣的名号? ” 他连连摇手。

  我随杜甫来到山顶 , 杜甫面对高山下:“天生我才必有用, 我一定要闯出一番事业来。” 这时我想到曾经听老师讲过关于杜甫的事 ,可是朝廷奸臣甚多,到头来他什么也没得到 ,尽管他写诗 ,考科举 , 献上三大礼赋 ,可还是被那个宰相给害了,我劝他 : “ 杜甫求官之路极为险峻 ,请你三思啊 ! 到不如写写诗 ,过过田园生活不很好么 ?”

  “ 谢谢你 , 姑娘 , 如今朝廷腐败 , 国家有难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我一定要为国家献一点绵薄之力 。”

  “ 既然你执意如此我也不好阻拦 , 只劝你官场之争 , 敌暗我明 , 每一步都要三思而后行啊!我先告辞了,再会!”

  与杜甫再次相遇是在一个天地肃穆,日昏月暗的世界,这次我看见满脸忧愁的杜甫,不禁叹息道:“杜甫,可否记得我?”他看见我点点头说:“姑娘,好久不见!”

  我再看了他一眼,摇摇头说:“:你当初为什么没听我的劝告呢?要不,你怎落得如此下场?”

  他昔日炯炯有神的眼睛写满忧愁,昔日英俊白净的脸布满皱纹并黑黝黝的,昔日的黑发仿佛是一夜之间变白了,他望向天空说:“姑娘,你有所不知。杜某为了唐朝能像昔日那样繁荣,拼死拼活的辅助皇帝,却落得皇帝的不信任。你说我该咋办?该不该写信给家人呢?”

  我记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句话是自安史叛乱以来 ,直到如今春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杜甫始终关心著国家的兴衰,人民的安危,他深深体会到人民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我便说:“如今的你怎敢见乡亲父老?你应当游览各国,感受人民的苦难,并写一些诗,记录安史之乱的事。可能这样做,能把人们从苦难中走出。”

  “多谢姑娘的忠言,杜某会把人们从苦难中走出,告辞!”看着他的眼睛又炯炯有神,我不禁为他的旅程担忧。不过他这一游,却成了今后有名的‘诗史’。望着他的背影,我说:“下一次再见,我只能默默看着你了。”

  最后一次看见他是经过嘶杀拼搏后的战场,在一弯凄清的寒月映照下,那累累白骨,正在诉说著一幕幕让人心痛的悲剧,控诉著安史之乱带给人民不尽的灾难。只听见他说:“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他抬头看寒月,又说:“姑娘,你不用躲藏了。”

  杜甫之死篇8

  2、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1-2]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3、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4、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之死篇9

  关键词:杜甫诗歌,《河岳英灵集》,客观原因,主观原因,诗学理论的矛盾

  《河岳英灵集》被公认为是盛唐时期最优秀的诗歌选本,作者殷璠遴选了盛唐时期二十四位代表性的诗人,几乎囊括了盛唐诗学界精英,唯独“诗圣”杜甫,虽诗名显赫,却未被录取,历代研究者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河岳英灵集》为何不收杜诗,学界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客观原因,杜甫在《河岳英灵集》的选录时间内尚无名气,几乎没有佳作问世;另外,由于当时交通不便,短时间内杜甫诗作的传播范围有限,偏居丹阳的殷璠无法接触到杜甫的诗歌。另一种观点认为是主观原因,杜甫的诗歌风格与《河岳英灵集》的选录标准大相径庭,选本选录诗歌风格与杜甫诗歌风格迥异。

  持第一种观点的诸多学者认为杜甫的诗歌未入选《河岳英灵集》的原因是客观的,如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外编》中阐述了对此的看法:“《河岳英灵》不拾杜遗,《间气》、《极玄》兼遗供奉,宋人未必有意,非也。《英灵》集于天宝,杜诗或为盛行。”[①]【164】李珍华与傅璇琮的《河岳英灵集研究》是近代研究《河岳英灵集》最权威的本子,认为是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才造成了杜诗未入选的遗憾:“一是由于杜甫刚入诗坛不久,二是由于当时交通条件,使僻居丹阳的殷璠,不能及时得到困居长安的杜甫的诗歌创作。”[②][p31]

  诗人杜甫生活在公元712年至公元770年,殷璠《河岳英灵集》所收录诗歌的时间段主观原因,一般认为是公元714年到公元753年,两个时间段有重叠。但是杜甫是大器晚成的诗人,直至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后才创作出大量的优秀诗篇,杜甫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出现在《河岳英灵集》的选录终止时间以后。从杜甫的创作年表来看,他的创作在天宝十年(751)年左右发生了深刻变化,写出《兵车行》(751)、《丽人行》(753)等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可见杜甫的优秀诗歌是从天宝十年(751)开始的,是《河岳英灵集》收录诗歌终止时间的前两年,因此不少学者认为是这一客观原因造成了《河岳英灵集》不收杜诗的遗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与杜甫几乎同时期的诗人岑参(715—770),《河岳英灵集》却收录了其7首诗,其中《终南双峰草堂作》一首,写于天宝十载由安西归后隐居终南之两三年内[③][p202],另一首《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归高冠东潭石淙秦岭微雨作遗友人》也是诗人归隐以后的作品,《观钓翁》与《戎葵花歌》创作于天宝十二载之前。[④][p207-p209]这些诗歌与杜甫的上述佳作的创作时间几乎相同。另外杜甫优秀诗篇的创作虽略早于《河岳英灵集》收录诗歌的终止时间,但《河岳英灵集》的收录终止时间并非编者殷璠接触诗歌的最终时间,殷璠是在天宝十二载(753)后的若干年才编录此书的,例如《河岳英灵集》收录的高适的诗歌《见薛大臂鹰作》,作于至德二载(757)[⑤][p187],因此殷璠编录此书的时可以推后,那时的杜甫的诗歌创作可能已经佳作频出,因而无法据此肯定地判断殷璠没有收录杜诗是由于时间上的客观原因所致。

  杜诗未被收录的另一客观原因是盛唐时期诗坛尚未认同杜甫当时的创作,也是许多学者所说的殷璠在编选《河岳英灵集》时杜甫未蜚声诗坛期刊网。杜诗在当时直至晚唐都不被社会理解和提倡,这点可以解释,唐人选唐诗现存的十三个本子中除晚唐《又玄集》收录了杜甫七首诗歌之外,其他本子均未收录杜诗。《河岳英灵集》反映了盛唐时期诗歌的整体风貌,既然杜诗与唐代整体创作风貌相冲突,那么《河岳英灵集》不收录杜诗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如前所述,杜甫早年过着游历的浪漫生活,与其他著名诗人交往唱和,曾先后结识高适、李白、王维、岑参等,但在其他诗人的作品中鲜有对杜甫的评价,这说明杜诗在此时没有受到推崇。杜甫在盛唐时期甚至在中唐时期都未得到应有的名誉和地位,直到死后四十年,杜诗才受到韩愈、元稹等人的大力揄扬,由此说明杜诗是在杜甫死后多年才得到认可,他在天宝十载左右写的诗篇也是在他死后才得到应有的评价和推崇的,可见胡应麟、李珍华、傅璇琮等学者的说法似乎也是可以成立的。至于李珍华、傅璇琮所说的交通不便,僻居丹阳的殷璠未能接触困居长安的杜甫的诗歌,这种观点似乎有些牵强。长安是唐朝最繁荣的城市,文化、经济和政治的中心,殷璠虽生平事迹不详,但也做过官,应该对长安有所关注。其次在《河岳英灵集》收录的二十四位诗人中多有仕途不顺,历经坎坷者。他们游历边关,不少为边塞诗人,如高适、岑参;或被贬官、隐居在僻静之地,信息闭塞主观原因,如岑参就隐居在终南山,但他们的诗作都有收录,可见李珍华和傅璇琮先生的这一说法很难成立。

  综上所述,可见杜诗未被殷璠收录很可能不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实际上,《河岳英灵集》编录的终止时间(757)前,杜甫具有影响力的诗作已经开始出现。杜甫的生活年段与《河岳英灵集》的收录年段有三十九年的重叠,杜甫虽大器晚成,但早有诗名,早期也有佳作问世,在当时殷璠没有接触到杜诗的可能性非常小。

  如此看来,《河岳英灵集》未选录杜诗的原因极有可能是主观的。杜甫的诗歌风格与殷璠的选录标准相悖,也就是与整个盛唐时期的诗坛创作倾向相悖。通过对杜甫诗歌风格与《河岳英灵集》选录标准之间的比较,可以大致解析殷璠为何不收录杜诗。

  殷璠在《集论》中说“璠今所集,颇异诸家: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俦,论宫商则太康不逮。”[⑥][p4]殷璠提倡“建安风骨”,是诗歌的一种俊爽刚健的风格;声律方面则汲取南朝诗人的研究成果。殷璠名为“文质半取”,实则重质轻文,他注重诗歌的内容表达,胡震亨道“殷璠酷以声病拘,独取风骨。”[⑦]【p322】罗根泽也同样认为“殷璠选诗虽‘文质半取’,然实鄙薄声律。谓‘理则不足,言常有余,都无兴象,但贵轻艳’的诗歌,‘虽满箧笥,将何用之’,可见,他虽然“不轻视诗之美,但尤重视诗之用;固不轻视诗的艺术价值,但尤重视诗的人生价值。”[⑧][p59]殷璠选诗首推“风骨”。

  杜甫的诗歌成就最高的是律诗,其诗炼字精到、对仗工整,格律的存在限制了诗歌风骨的体现。元稹说“律切则骨骼不存,闲暇则纤秾莫备”[⑨]杜甫诗歌多顾声律,少风骨。杜甫创作的古体诗歌不多,这说明杜甫的诗歌整体在内容上不属于“风骨”类的诗歌,杨胜宽据此认为《河岳英灵集》不录杜诗的原因是:《河岳英灵集》收录诗歌多为古体诗歌,尤重五古[⑩]。但是杜甫这段时间的古体诗歌不少,《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其次《河岳英灵集》收录的孟浩然的诗歌则以五律居多。可见简单的以此作为原因来进行分析是不充分的期刊网。

  天宝十载,诗人开始了大量的写实主义诗歌的创作,这些诗歌初具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内容上贴近写实,形式上格律严谨,感情上,平实淡雅。这与盛唐蒸蒸日上的社会气象大相径庭,闻一多先生也曾说过“奇怪的是盛唐诗几种诗歌选本没有一本选过杜甫的诗,可见他的作风在当时就跟《箧中集》相近主观原因,只因那只是太平时代,这种社会描写不太被人重视。如果杜甫不长于各种诗体的话,他的诗很有可能被淹没”[11]。这才可能是杜诗未被录取的深层原因之一。

  殷璠的选录标准在《序论》和集论以及具体诗评中有明确的体现:重“风骨”,同时重“兴象”,殷璠追求“新”、“奇”、“僻”的诗境。杜甫的诗歌属于现实主义诗歌,在新意上很难有所作为,其诗刻画入微,他的诗歌就像是“叙事诗”、“诗史”。他的诗歌与殷璠的喜好也颇不同道。殷璠注重诗人内在的气质,推重人品,杜甫在困居长安十年的时候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生活,这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李白相比,可能不被殷璠所接受。

  杜甫的诗歌创作走出了诗人对自己和内心的关注,开始关注社会、人生,用叙事性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个诗人关注的世界。但是盛唐时期的繁荣发展,诗人内心的强大以及文人的秉性,使得诗歌创作的主流是关注并抒发内心,殷璠所提倡的“风骨”,也是强调诗人内在的一种骨气,所倡“兴象”是指诗歌内容的有现实的根据,并且有诗人强烈的主观感受。“神来、气来、情来”也是强调诗人创作时的状态。不难得出,殷璠的诗学理论处处是围绕着诗人的内心的,这与殷璠的个人生活经历和遭遇有关,殷璠的这种理论又符合了盛唐的主流观点。由此可见,杜甫未入选《河岳英灵集》的原因更主要是因为与《河岳英灵集》诗学理论的矛盾。

  参考文献:

  [①]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②]李珍华、傅璇琮.河岳英灵集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2.

  [③]王克让.河岳英灵集注.[M]四川:巴蜀书社出版社 ,2006.

  [④]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M] 四川:巴蜀书社出版社,1995.

  [⑤]王克让.河岳英灵集注.[M] 四川:巴蜀书社出版社,2006.

  [⑥]王克让.河岳英灵集注.[M] 四川:巴蜀书社出版社,2006.

  [⑦]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

  [⑧]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2.

  [⑨]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⑩][⑩]杨胜宽.从<河岳英灵集>不选杜诗说到殷璠的选诗标准〔J〕.《杜甫研究学刊》1994年第一期.

  杜甫之死篇10

  关键词:杜甫 儒家思想 忧国忧民 忠君爱国 仁爱精神

  一 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渊源

  杜甫自始至终执著地关注现实是与他头脑中的指导思想有关的。杜甫是以什么思想为指导呢?杜甫常常自称“儒生”、“老儒”、“腐儒”,谈到自己的家世也说“奉儒守官”,所以历来批评家认为这是儒家的思想意识的体现,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仁政学说铸就了杜诗中的忧国忧民的主旋律。

  郭沫若先生的《李白与杜甫》一文中强调儒家思想对杜甫的影响,并认为这对杜甫的“阶级意识”“门阀观念”“功名欲望”起了决定性作用。但事实上决定他思想的,还是十载长安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和辛酸,是“三年饥走荒山道”和人民共同饱尝的战乱、饥饿之苦,是“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和人民亲密无间的生活。这些,正是这些,是杜甫思想决定性的因素。

  中国古代诗人绝大多数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然而这些难以计数的大批诗人中真正弘扬了儒家思想、应该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惟有杜甫一人。这不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等自命,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之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到其血液。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打动与感染读者。特别是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忠”“爱”精神,这几乎成为杜甫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

  忧国忧民思想的表现之一

  ——忠君爱国

  传统的儒家观点认为,忠君即是爱国。如孔子强调“尊王攘夷”,即尊奉周天子,抵御外敌入侵中原地区。孟子则宣扬“大一统”,力主以“仁政”统一中国。即对百姓施以仁政,以体恤百姓。真正做到想民所想,忧民所忧。此为儒家忧国忧民的光辉典范。而且儒家关注群体意识的最高境界就体现在对国家、对天下(当时对儒家来说“天下”就是国家,国家就是“天下”)“一统”和安定的关注上。杜甫承继了儒家的对“天下”“一统”的思想片断,把它发展成为忠君爱国的强烈的意识、并成为古典诗歌创作中的永恒的主题。

  实现和维护天下一统是儒家群体意识的最高境界,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是很少的。那时人的眼界极为狭小,大多只是局限在个体生命的自生自灭上。一生执着于“忠君爱国”,其道德、其胸襟都是那个时代很难达到的境界,这样的人是需要具有忘我的灵性的。在杜甫那里,“君”不是坐在皇帝高位上的,而是天下民众这一群体的代表。特别应该提到的是杜甫的忠君爱国不是作为臣工的职业性的奉献、更非泯灭了个性以后唯一的选择。杜甫是注重个体自我价值的人,他把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融入了对群体的关注之中。这些在他的诗歌中有长足的表现。

  流传到现在的杜诗绝大部分写于滞留长安以后,从长安诗开始,杜甫大多作品中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精神。从早年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杜甫的拳拳之心,永远是那样执着。杜甫不仅随时随地不忘君国,如苏轼所说“一饭不忘君”(当时的“君”就是“国”的代表);更令人感动的是,他把这种感情视为其生命的一部分。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开篇就描写忠君爱国之情,当时摆在杜甫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归隐田园,过“潇洒送日月”的浪漫生活;一是出仕做官,介入纷纭复杂的官场争斗。选择引起杜甫内心的激荡,诗人把自己的内心的矛盾如剥春笋似地一层一层地展示出来,最后,杜甫表明自己心迹: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向太阳,物性固难夺!

  忠君爱国之心已经成为了诗人的天性(如葵藿之向阳),想纠正也不可能了。正是这样的“物性”,当事关国家之时,他不仅能够这样要求自己:“济时敢爱死”(《岁暮》),而且对于朋友他也能说出:“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奉送严公入朝》)。后者看来更难。所谓“严公”就是杜甫落难成都时全身心依靠的顶头上司严武。严武入朝有可能出任宰相,为这样有光辉前程的人物送行,帮忙或帮闲们大约要说尽人间的祝福话语的。我想聪明的今人更会如此。而杜甫本着儒家的“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的精神却讲了这样不吉利的话,而且讲得如此富于激情、掷地有声!

  杜甫的忠君爱国又不是后世儒家倡导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式的“愚忠”。杜甫是着眼于民众群体的,当他感到皇帝这个独特的个体在违反他本应该代表的老百姓的利益时,便把批评的矛头指向皇帝。杜甫的“忠君”主要就表现在对皇帝的批评讽刺上(这也是原始儒家所主张的为臣之道),杜甫敢于写作这类作品。孔孟这些儒家的创始者们谈到君臣关系时,多是从相对关系着眼的。所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说的更情绪化一些,“君之视臣如土芥,臣视君如寇仇”。强调臣子要绝对忠顺是法家。杜甫对“君”的批评的情绪化是不让于孟子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我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秦州杂诗》);“关中小儿坏纪纲,张后不乐上位忙”(《忆昔二首》):“贵人岂不仁,视汝如莠蒿”(《遣遇》)!这些诗句在“怨”之外,还有愤怒,然而它与忠君爱国之心并不矛盾。

  忧国忧民思想的表现之二

  ——仁爱精神

  杜诗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其中所体现的仁爱精神,杜甫的仁爱渗透其作品的各个方面,而且表达得十分完美,能给读者以长久的感动。给读者留的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可能是他的“老妻”。杜甫的仁爱精神应该说是始发于妻子的,因而其作品中涉及到妻子的篇章就格外动人。无论是“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咏怀五百字》)那不能稍去于怀的惦念;还是“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对团圆的期待,读者都可以从中体会诗人的一往情深。杜甫一生逆境多、顺境少,特别是四十岁以后,穷困、衰病、奔走、逃难,接踵而至,几乎没有过几天好日子。他的妻子杨夫人在饥寒交迫中担负起抚育儿女的重担:“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遣兴》);晚年又时刻关心着疾病缠身的丈夫:“老妻忧坐痹,问头风”(《遣闷奉呈严公》);丈夫漂泊在外,她没有埋怨,只有理解:“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客夜》)。杜甫笔下的妻子是那么可亲可近、可爱可敬、是那么具有奉献精神,这里的“敬”不是出于某种功利的考虑,更不是令人产生冷冰冰之感的“相敬如宾”,而是表达了杜甫对妻子歉疚之感。“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竿”(《江村》),从这样的诗句中,读者可以想象,坐在一旁的杜甫看到“老妻”“稚子”居处稍稍稳定、生活又有些兴味时的喜悦之情。读者从中感受到的是诗人对妻子的爱。

  然而杜甫的仁爱精神绝不仅限于此,他还将对妻子的爱推及他人,甚至是一些与己无关但和自己有同样命运和遭遇的人,杜甫也是本着儒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处理与偶然相逢的人们的关系的。晚年,他逃避战乱、漂泊湖湘,深感“乱世少恩惠”(《宿凿石浦》);然而,杜甫仍然是:“减米散同舟,路难思共济”(《解忧》),并没有因为个人的苦难而减少对他人的同情。 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忘“爱人”之心,并付诸实践,这是很难的。读杜诗会感到最难得的是,杜甫时时刻刻关注着弱者的不幸,并用他宽广的心胸去温暖这冰冷的世界。例如杜甫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就是他由秦州到同谷和由同谷到成都期间。此时,正如他所写的“岁拾橡栗随狙公,日暮天寒山谷里”(《寓同谷县作歌七首》),过的像原始人的日子。然而,在这个时期写的二十首纪行诗中处处可见诗人对其他不幸者的关怀。在路过绝险之地石龛时是“天寒昏无日,山远道路迷”,就在这种环境下,他看到在山峦高处的伐竹者:“伐竹者谁子,悲歌上云梯。为官采美箭,五岁供梁齐”(《石龛》),杜甫把他们的悲歌传达给千百斯年之后的读者。诗人在过嘉陵江经水会渡时,船夫的勇敢和撑船的技术的高超引起他赞叹:“篙师暗理楫,歌啸轻波澜。”但此时他也关切着他们的艰辛:“霜浓木石滑,风急手足寒。”(《水会渡》)这种精神贯穿他的后半生的所有作品之中。许多人当自己处于不幸时,变得谁都恨,仿佛整个世界都欠他的,甚至要向所有的人报复(其中最极端的就是发生在四、五年前一个留美学生卢某的在校园开枪杀人事件)。杜甫为人正与此相反,他在遭遇苦难时往往能想到比自己更不幸的人。

  再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句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在实践家看来这种“空论”有什么用?郭沫若更说“如果那么多的‘广厦’真正象蘑菇那样在一夜之间涌现了,诗人岂不早就住了进去,哪里会冻死呢?”(《李白与杜甫》)这种批评是很可笑的。杜甫不是住房部长,他要表现的也不是一种许诺及其实现,而是在困难之中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有人说这种想法可能很多人都会有。是啊,这就是人的善根之所在,然而,即使古往今来的亿万人都有这种想法,但是有谁把它表现了出来了呢?正因为这种推己及人的想法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诗句才能激起一切善良人的体验与共鸣、才能感动人。更重要的是,杜甫把人人皆有、但又不被人们关注的善念——仁爱精神用充满感情的诗句揭示出来、把它固化下来,并传达后世的读者,用以培植人的善根,使人灵魂得到升华,这是诗不同其他一些揭露性文字意义之所在。因此,杜甫的伟大和杜诗的震撼的力量不单纯在于他对世上苦难的揭露和对苦难制造者的抨击;更在于他歌颂了人性中的善良、美好的一面,并满怀善意地描写它,希望它能发扬光大。

  这种仁爱精神使得他与邻里乡人多能和睦相处。《又呈吴郎》是一首写得很通俗、很平淡的诗。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杜甫对那位“无儿无食”的老妇人的同情和关爱。而且诗中所表达的不仅是一般的恤老怜贫,更感人的是杜甫对老妇人格的尊重:“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只有深入其心,才能有这样深刻的理解。我们从杜诗中还看到,无论住到哪里,邻人对杜甫都是非常友好的。《羌村三首》中的: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浊复清。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这里邻人简直与乡党宗亲差不多了。中国古代社会基层关系是由宗法家族构成的。杜甫后半生没有生活在宗法家族之中。但他把偶然居住在一起的邻里视作宗法亲族,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对他们倾注了爱,所以我们才能看到邻人父老对杜甫的热忱。

  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与他生活的时代和自身曲折的经历,以及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杜甫生活和创作的时代正是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的转变时期,他在困居长安的十年中,由于失意和贫困,以深深感受到唐王朝的腐朽及其危机,并在不少诗中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痛苦。安史之乱之后,由于他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写下了不少反映当时现实的诗篇,无不流露出其忧国忧民的思想。

  参考书目:

  《李杜诗学》 杨义 北京出版社 2002年11月第2版

  《杜甫诗选注》 萧涤非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1月第1版

  《唐诗二十讲》 张爱华 新世界出版社 2004年10月第1版  【简介】感谢网友“土土豆子”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之死(共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杜甫之死

  杜甫,字子美,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集古典诗歌之大成,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被后人尊为----诗圣。

  关于诗圣杜甫的死因,史家说是“大啖牛炙白酒而卒”。郭沫若据此认为杜甫是因“天热肉腐”,食物中毒致死(见《李白与杜甫》)。而我们认为杜甫之死与糖尿病有密切关系,这从杜甫的诗句中可以找到证据。

  糖尿病在中国古代叫做“消渴”。诗圣至少在两首诗中显露自己患有消渴。其一是《客堂》:“栖泊云安县,中消内相毒”;其二为《同元使君春陵行》:“我多长卿病,日久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这里提到的“长卿病”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消渴。

  糖尿病虽无法治愈,但限食、戒酒无疑是缓解症状的正确方法。杜甫本人不知酒的危害,其结局是狂饮伤身,直到暮年自觉不行了,才“潦倒新停浊酒杯”,但病情已经不可逆转了。

  杜甫不节食不说,还对自己吃得多而欣喜,“加餐可扶老,仓廪慰飘蓬”。当他把亲自栽种收获的稻米做成米饭时,顿觉胃口甚佳,不惜“多病久加饭,衰容新授衣”。这样可能使刚刚稳定一点的`血糖又突然上升。

  大吃蔗糖无疑是对糖尿病火上浇油,但杜甫却喜欢把甘蔗汁当作饮料。“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璎(小口大肚的瓶子)无谢玉为缸”。出游时,为解口渴,杜甫竟带着大瓶大瓶的甘蔗汁不时饮用。这足以使现代医生们大惊失色,大呼不可。

  杜甫晚年已表现出明显的肝肾亏损,面对耳聋、齿落、眼花、乏力、头痛、失眠以及肺部疾病等,他的家人忧心忡忡,“老妻忧坐痹,幼女问头风”,但都不知病根何在。

  由于长期饮食不节,久病体虚,又未得到药物治疗,加之精神郁郁,当杜甫到了长沙往岳阳途中已是“伏枕书怀”,行动艰难,甚至出现了昏迷。现在推测这与糖尿病酮痹有关。尽管史书中只说杜甫之死是因为吃了烤牛肉和饮酒所致。但笔者认为,糖尿病并发的酮症酸中毒或心、脑血管病急性发作,才是杜甫死亡的真正原因.

  小编分析:

  2型糖尿病的危害严重,而且历史久远。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苦难的生活和对医学知识的缺乏中患病并日益加重,不知道应该怎样应对糖尿病,在对疾病的无可奈何之中,用酒精来缓解内心的痛苦,用糖浆和食物填饱病态的食欲,却日益消瘦,形同枯搞,在痛苦中思考和写作,最后死于糖尿病并发症,终年58岁。

  杜甫之死浅析

  人们一想起杜甫,脑海浮现的多半是一位忧国忧民、朴实谦和的长者。但长者也曾年轻,温厚的人也有狂放的一面。如果不是命运的捉弄,杜甫在后人面前呈现的,也许是另一种面貌。

  杜甫和李白的相遇,被称为文学史上的大事。他们一起在山东一带漫游,一起拜访当时著名的道士。杜甫这样形容他们的日子:痛饮狂歌,飞扬跋扈。即便多少有点夸张,那也是狂放不羁了一一这就是青年时期的杜甫。在盛唐这样一个时代,人们胸襟开阔宏大,思想生气勃勃,狂放被认为是自信健康的一种美,所以李白的洒脱那样受人景仰,所以杜甫也自然流露着时代的骄傲。他们一起登临高台,慷慨怀古、纵论天下,令周围的人艳羡,又令人们觉得高深莫测。

  杜甫自己也曾经回忆年少时的“轻狂”,那是一个踌躇满志的杜甫。和李白一样,杜甫也是满腔治国平天下的狂想。不同的是,当时的李白已经从长安铩羽而归,而杜甫却正怀着一肚子好梦准备去碰碰运气。

  杜甫在长安四处碰到的都是墙壁。即使这样,他依旧带着几分年轻的狂傲。在给唐明皇的上书中,毫不含糊地自称才华绝不在汉代的文学大家杨雄,枚皋之下。在今天看来,杨雄、枚皋的成就声名远不及杜甫,但在当时,杜甫的这种说法,就好比现在某人自称和鲁迅不相上下一样。杜甫目空一切的气势,实在也不比李白差多少。

  中年之后,杜甫仍然不时露出狂态。他在四川的生活,是后半生为数不多的安定日子,这全靠他的故交、剑南节度使严武的照应。但是,杜甫对严武也经常漫不经心。和严武见面的时候,杜甫经常连帽子都不戴,这在当时是极其失礼的举动。传说中最邪门的一次,喝醉的杜甫坐上严武的座位,瞪着严武说:“严挺之还有这样的儿子!”直呼别人父亲的名讳,同样也是当时的大忌。杜甫这完全是借酒撒疯了。

  严武对杜甫虽然一贯友善,但身为一方军阀,严武脾气暴躁是出了名的,为小事杀人那是常事。杜甫这样没事就摸老虎须子玩,严武尽管没有马上发作,心里却动了杀机。一天,严武召集部下准备去杀了杜甫,要不是严武的母亲及时救杜甫,我们今天就看不到“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样的诗句了。

  在杜甫的吟诵中,人们总是看到一个关心民间疾苦、善良又热心肠的老人,很难把那和那种轻狂对照起来。或许,人性的复杂多面正是这样吧。

  从政:最后只好消极引退

  杜甫的诗歌时常出现放歌纵酒的描述,中间多少能够体现出一点他的疏狂。而他的固执倔强,好像却不容易看到。

  安史之乱爆发后,宰相房率兵与叛军大战失利,被朝廷罢官。杜甫此时刚刚当上了负责进谏的左拾遗,就向同样登基不久的唐肃宗上疏,认为房没有大罪过,应该仍旧给予重任。这还不算,在朝廷上面见唐肃宗时,杜甫盯着这件事情不放,纠缠不休。

  除了态度异常坚决外,大约他又犯了老毛病。说话有点没上没下,终于把唐肃宗弄火了。下令审讯杜甫。这次是宰相和御史出面求情,大意是杜甫说话虽然没分寸,但也算尽职尽责,杜甫这才免了刑罚之灾。

  而侥幸逃过一劫后的杜甫居然还不见好就收,再次上疏为房的事情喋喋不休,很有点不知死活的劲头。这种不屈不挠的脾气和唐朝初年的名臣魏征非常相似,不达目的决不收手。但魏征风云际会、恰逢明主,遇到了唐太宗这样千古少见的头脑清楚的皇帝,才成就了一代谏臣的'名声。纵然如此。唐太宗还经常被气得嚷嚷,要杀了这个不知进退的家伙。

  杜甫碰到的唐肃宗可就没那么明白了,从此就不怎么搭理杜甫,不久便找了个借口远远地把他打发了事。在严武手下当差时,杜甫还是旧习不改。杜甫和严武幕府的同僚不和,干了一段就不耐烦了,请求严武批准辞职。严武没有答应,杜甫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打报告申请。碰上这样的倔脾气,严武大概也被磨得受不了,只能让杜甫回草堂当平民了。

  这个事件看来是杜甫一生的一个转折,从在唐肃宗中央政府的积极进取,到在严武地方政府的消极请辞,杜甫从政的热情似乎消退了。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对国乱民困的忧虑始终如一。

  生存:一半饿死一半撑死

  政治上不得志是一种不幸,但杜甫悲惨境遇的根源是他生活的潦倒,他后半生最大的敌人竟然是饥饿。

  初到长安不久,父亲去世使杜甫失去了经济来源,很快生活就陷于困窘。他曾采草药出售以糊口。曾经去买救济灾民而低价出售的粮食。但这些都救不了穷,十来天没米下锅的情形也不少见,他不得不奔走于豪门和亲友之间,乞求一点援助。

  杜甫在长安有一个晚辈,为了蹭一顿饭,杜甫时时到那里走动。这个晚辈混得也一般,杜甫去的多了,他虽然表面上不便说什么,给人气受的事情难免做点出来。偶尔运气好了,有人同情杜甫的处境,热情招待他一次,就足以让杜甫感激不尽了。

  这种生活状态,杜甫在长安坚持了。等杜甫弄到一个小官的职位时,已经有点太晚了。他上任不久回家探亲,进门听到的是小儿子活活饿死的噩耗。一代“诗圣”流落到这步惨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原来不只是眼见,还是切身之痛。

  安史之乱时,“饿”依然是杜甫挥之不去的阴影。在流离失所的岁月里,他拾过橡栗、挖过野芋,辗转挣扎到四川时,已经一身是病。在杜甫的诗中,流露出对贫苦民众那么真切的同情哀怜。又何尝不是他本人的付出太过沉重了。

  杜甫的死也和饥饿有着斩不断的联系。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当晚就因为醉饱过度而辞世了。

  杰出诗人却落得如此下场,大概令后人感到不安,于是人们对杜甫的死因做了种种解释,并推断出溺死、病死等各种说法。然而,纵然真是这样,对诗人本身的痛苦也没有任何补益。他以他的颠沛痛楚见证了盛世唐朝的没落,他那些伟大诗篇,就是他一生悲苦的哀鸣,也是一个辉煌时代走向终结的哀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躺在四面透风的茅草屋里的一张摇摇欲坠的破床上,刚吟完这句诗就昏睡了过去。也不知过了多久才醒来,睁开眼,他发现自己已穿越到了一座现代化都市的街头,正步履蹒跚地走在街上。

  杜甫放眼一望,耸立在眼前的是正在开盘销售的“都市花园”楼盘。十几栋拔地而起的高楼,豪华、庄严、气派、漂亮。杜甫揉了揉眼睛,掐了掐大腿,看了看天空,证实眼前的一切不是梦。他自言自语道:“我的梦想果真变成了现实?真的已得‘广厦千万间’了?”

  杜甫心中欢喜,看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时候到了。他信步朝前走去,来到了楼盘销售中心。推开宽大的玻璃门,售楼小姐的笑脸马上迎了上来:“先生您好!欢迎光临‘都市花园’,我们这儿的楼盘地段好,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大中小户型都有。现在正在热销中,价格优惠。”

  杜甫说:“小户型的得多少钱?”

  售楼小姐倒了一杯水双手递给杜甫说:“最小的户型九十平米,每平米一万元。”

  杜甫的手一颤,杯子一歪,水全洒到了身上。不用摸就知道自己口袋里只有几两碎银,连半平方米也买不起。

  杜甫试着问了一句:“不买,就不能住吗?”

  售楼小姐“哧”的一声笑了:“不买,当然就不能住啊。”

  杜甫又问:“没人买宁可空着,也不让人住吗?”

  售楼小姐说:“怎么会没人买呢?有钱的人多的是。”

  杜甫在售楼小姐的冷眼中离开了售楼处。走在阳光明媚的大街上,突然听到身后走过的一对情侣说:“房价又涨了,看来我们今生是买不起房了哟。”杜甫摇摇头说:“没钱的人也多的是啊。”

  杜甫回头望那一座座“广厦”,他怎么也想不明白,已得“广厦千万间”,但为什么还是没有天下寒士住宿的地方。

  杜甫越想心气越难平,越想心中越郁闷,看来大都市没有我杜甫的立足之地啊,还是回我的家乡去吧。于是,杜甫乘火车回到了成都草堂。

  杜甫来到草堂门前,正准备往里走,可是被人拦住不让进。杜甫以为走错了地方,他抬头看了看门楣上方,没错啊,上面四个黑色的大字:杜甫故居。杜甫回身又往里走,守门人又拦住他说:“参观杜甫故居,请先买门票。”

  “笑话,我进自己的家还要买票?”杜甫愤愤不平。

  守门人撇着嘴说:“开玩笑,这儿什么时候变成了你的家?”

  杜甫理直气壮地说:“我就是杜甫。”

  守门人用嘲讽的眼光望着杜甫说:“知道现在假冒伪劣的多,没想到竟然有人冒充杜甫,杜甫去世一千三百多年了,知道吗,你?”守门人说完,用力把杜甫推了出来。

  杜甫踉踉跄跄地离开了草堂。

  有家不能进,他仰望天空,一声长叹:“天啊……”

  杜甫又累又饿,漫无目的地在街上走着。走着走着,他突然感觉到头晕,一下栽倒在地上。杜甫用微弱的声音呼喊“救命”,可是从他身边走过的人都视若不见,听若不闻。杜甫听见有个小孩说:“妈妈,去救救老爷爷吧。”可是小孩马上被他妈妈呵斥:“不要多管闲事,救不得,他的家人会赖上我们,说是我们撞倒的。”

  杜甫拼尽全力喊了一句“苍天啊……”就永远闭上了眼睛。

  阅读精选(1):

  杜甫究竟是怎样死的?

  众人都知杜甫生活贫穷,而死却是胀死的,真的是如此吗,究竟如何胀死的,到底怎样回事呢,一齐探究一番吧!

  关于杜甫的死,《新唐书》中记载:“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夕)卒,年五十九。”

  后人描述的具体情形是,杜甫出四川沿水路前往郴州投奔亲戚,途经耒阳的方田驿时,遭遇大水,杜甫的孤船被困江上不得行走,一困就是10天。要说耽误点时间也不算什么,反正没急务公干,要命的是吃的没了,一顿两顿能够忍受,但几天不进食怎样受得了呢?老迈体弱的杜甫处境可想而知。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诗圣的不幸遭遇被耒阳县的聂县令明白了,这个地方父母官立即实施爱心救援行动,先从洪水中救出杜甫,再遣人给饥肠辘辘的他送来香喷喷的烤牛肉外加一坛白酒。估计聂县令对诗圣的饮食喜好有所了解,故而才能投其所好——喝酒吃肉的确是诗圣平生的一大嗜好。

  常言道饥不择食,更何况应对美酒佳肴。快要饿疯了的杜甫当即一顿暴食狂饮,长时间隐忍的食欲是满足了,但可怕的危险也悄然而至。果然,他的消化系统承受不了如此突如其来的重负,当天夜里倒下后,再也没能起来。他被酒肉夺去了生命,史称“饫死耒阳”。现代医学认为,暴饮暴食酒肉极易导致急性胰腺炎发作,重症者可致死亡。由此推断杜甫死于重症胰腺炎也未可知。

  美酒佳肴前的杜甫

  但是,饫死之说对这位诗坛领袖来说毕竟不好听,所谓饫死,说白了就是撑死。于是,人们便换个角度进行研究。史学大师郭沫若就提出了食物中毒说:“聂县令所送的牛肉必须相当多,杜甫一次没有吃完。时在暑天,冷藏得不好,容易腐化。腐肉是有毒的,以腐化后24小时至28小时初生之毒最为剧烈,使人神经麻痹、心脏恶化而致死。”并且在分析了杜甫当时的身体状况后得出结论:“腐肉中毒致死不是不可能,而是完全有可能的。”

  尽管郭大师的中毒致死说和传统的饫死说在致死原因上有很大不一样,但并没否认杜甫死于喝酒吃肉。所以,长期以来,杜甫死于美酒佳肴一向是杜甫之死的主流说法。

  但是,学界也有另一种意见,指出新旧唐书对杜甫的死因记载皆沿袭唐人郑处晦的《明皇杂录·别录》,而《明皇杂录》系笔记小说,它讲的故事,并不靠谱。认为杜甫是病死的,因为有人对杜甫的诗深入研究后发现,杜甫生前患有严重的消渴症——糖尿病,正是这个“甜蜜杀手”夺走了杜甫的生命。然而病死说也是一种纯粹的推测,并无确凿的文献依据。看来,在没有科学定论之前,饫死之说还是不就应否定的,尽管它也有漏洞,但毕竟是上了正史的。

  这几种说法,究竟孰是孰非,各位就应有自我的评判吧!

  阅读精选(2):

  一、病死说

  翻阅莫砺锋、童强著《杜甫传》,关于杜甫的死,书中是这样写的:“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岳阳的舟中。……一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天津人民出版社1月版,第316页)。

  二、溺死

  此说最早出自于假冒唐朝李观的名义写的《杜拾遗补遗》。这种说李白和杜甫

  法自提出后,之后历朝历代的学者对此说进行批驳,并明确指出此段文字中的“硬伤”,唐玄宗死于宝应元年,也就是公元762年,怎样能又在770年赐死子美杜甫呢?

  三、自沉于水而死

  此说源于伪托唐朝韩愈名义撰的《题杜子美坟》提出“三贤(指屈原、李白、杜甫)同归一水”的说法。三人怀沙自沉,这显然是一种没有丝毫根据的`想象。

  四、食物中毒而死

  提出此说的是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郭沫若的这种说法同样具有猜测性,几乎没有文献作为依据纯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

  五、消化不良而死

  此说较为可信。杜甫的死和饥饿有着斩不断的联系,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许久未进食,肠胃难以承受,最终因消化不良而死。

  杜甫是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江舟长逝】:

  大历三年(77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向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臧?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之后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人物信息】:

  杜甫(公元7-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十分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之后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之死

  摘要:杰出诗人却落得如此下场,大概令后人感到不安,于是人们对杜甫的死因做了种种解释,并推断出溺死、病死等各种说法。然而,纵然真是这样,对诗人本身的痛苦也没有任何补益。他以他的颠沛痛楚见证了盛世唐朝的没落,他那些伟大诗篇,就是他一生悲苦的哀鸣,也是一个辉煌时代走向终结的哀歌。

  人们一想起杜甫,脑海浮现的多半是一位忧国忧民、朴实谦和的长者。但长者也曾年轻,温厚的人也有狂放的一面。如果不是命运的捉弄,杜甫在后人面前呈现的,也许是另一种面貌。

  交游:因为狂傲差点被杀

  杜甫和李白的相遇,被称为文学史上的大事。他们一起在山东一带漫游,一起拜访当时著名的道士。杜甫这样形容他们的日子:痛饮狂歌,飞扬跋扈。即便多少有点夸张,那也是狂放不羁了一一这就是青年时期的杜甫。在盛唐这样一个时代,人们胸襟开阔宏大,思想生气勃勃,狂放被认为是自信健康的一种美,所以李白的洒脱那样受人景仰,所以杜甫也自然流露着时代的骄傲。他们一起登临高台,慷慨怀古、纵论天下,令周围的人艳羡,又令人们觉得高深莫测。

  杜甫自己也曾经回忆年少时的“轻狂”,那是一个踌躇满志的杜甫。和李白一样,杜甫也是满腔治国平天下的狂想。不同的是,当时的李白已经从长安铩羽而归,而杜甫却正怀着一肚子好梦准备去碰碰运气。

  杜甫在长安四处碰到的都是墙壁。即使这样,他依旧带着几分年轻的狂傲。在给唐明皇的上书中,毫不含糊地自称才华绝不在汉代的文学大家杨雄,枚皋之下。在今天看来,杨雄、枚皋的成就声名远不及杜甫,但在当时,杜甫的这种说法,就好比现在某人自称和鲁迅不相上下一样。杜甫目空一切的气势,实在也不比李白差多少。

  中年之后,杜甫仍然不时露出狂态。他在四川的生活,是后半生为数不多的安定日子,这全靠他的故交、剑南节度使严武的照应。但是,杜甫对严武也经常漫不经心。和严武见面的时候,杜甫经常连帽子都不戴,这在当时是极其失礼的举动。传说中最邪门的一次,喝醉的杜甫坐上严武的座位,瞪着严武说:“严挺之还有这样的儿子!”直呼别人父亲的名讳,同样也是当时的大忌。杜甫这完全是借酒撒疯了。

  严武对杜甫虽然一贯友善,但身为一方军阀,严武脾气暴躁是出了名的,为小事杀人那是常事。杜甫这样没事就摸老虎须子玩,严武尽管没有马上发作,心里却动了杀机。一天,严武召集部下准备去杀了杜甫,要不是严武的母亲及时救杜甫,我们今天就看不到“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样的诗句了。

  在杜甫的吟诵中,人们总是看到一个关心民间疾苦、善良又热心肠的老人,很难把那和那种轻狂对照起来。或许,人性的复杂多面正是这样吧。

  从政:最后只好消极引退

  杜甫的诗歌时常出现放歌纵酒的描述,中间多少能够体现出一点他的疏狂。而他的固执倔强,好像却不容易看到。

  安史之乱爆发后,宰相房琯率兵与叛军大战失利,被朝廷罢官。杜甫此时刚刚当上了负责进谏的左拾遗,就向同样登基不久的唐肃宗上疏,认为房琯没有大罪过,应该仍旧给予重任。这还不算,在朝廷上面见唐肃宗时,杜甫盯着这件事情不放,纠缠不休。

  除了态度异常坚决外,大约他又犯了老毛病。说话有点没上没下,终于把唐肃宗弄火了。下令审讯杜甫。这次是宰相和御史出面求情,大意是杜甫说话虽然没分寸,但也算尽职尽责,杜甫这才免了刑罚之灾。

  而侥幸逃过一劫后的杜甫居然还不见好就收,再次上疏为房琯的事情喋喋不休,很有点不知死活的劲头。这种不屈不挠的脾气和唐朝初年的名臣魏征非常相似,不达目的决不收手。但魏征风云际会、恰逢明主,遇到了唐太宗这样千古少见的头脑清楚的皇帝,才成就了一代谏臣的名声。纵然如此。唐太宗还经常被气得嚷嚷,要杀了这个不知进退的家伙。

  杜甫碰到的唐肃宗可就没那么明白了,从此就不怎么搭理杜甫,不久便找了个借口远远地把他打发了事。在严武手下当差时,杜甫还是旧习不改。杜甫和严武幕府的同僚不和,干了一段就不耐烦了,请求严武批准辞职。严武没有答应,杜甫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打报告申请。碰上这样的倔脾气,严武大概也被磨得受不了,只能让杜甫回草堂当平民了。

  这个事件看来是杜甫一生的一个转折,从在唐肃宗中央政府的积极进取,到在严武地方政府的消极请辞,杜甫从政的热情似乎消退了。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对国乱民困的忧虑始终如一。

  生存:一半饿死一半撑死

  政治上不得志是一种不幸,但杜甫悲惨境遇的根源是他生活的潦倒,他后半生最大的敌人竟然是饥饿。

  初到长安不久,父亲去世使杜甫失去了经济来源,很快生活就陷于困窘。他曾采草药出售以糊口。曾经去买救济灾民而低价出售的.粮食。但这些都救不了穷,十来天没米下锅的情形也不少见,他不得不奔走于豪门和亲友之间,乞求一点援助。

  杜甫在长安有一个晚辈,为了蹭一顿饭,杜甫时时到那里走动。这个晚辈混得也一般,杜甫去的多了,他虽然表面上不便说什么,给人气受的事情难免做点出来。偶尔运气好了,有人同情杜甫的处境,热情招待他一次,就足以让杜甫感激不尽了。

  这种生活状态,杜甫在长安坚持了。等杜甫弄到一个小官的职位时,已经有点太晚了。他上任不久回家探亲,进门听到的是小儿子活活饿死的噩耗。一代“诗圣”流落到这步惨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原来不只是眼见,还是切身之痛。

  安史之乱时,“饿”依然是杜甫挥之不去的阴影。在流离失所的岁月里,他拾过橡栗、挖过野芋,辗转挣扎到四川时,已经一身是病。在杜甫的诗中,流露出对贫苦民众那么真切的同情哀怜。又何尝不是他本人的付出太过沉重了。

  杜甫的死也和饥饿有着斩不断的联系。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当晚就因为醉饱过度而辞世了。

  杰出诗人却落得如此下场,大概令后人感到不安,于是人们对杜甫的死因做了种种解释,并推断出溺死、病死等各种说法。然而,纵然真是这样,对诗人本身的痛苦也没有任何补益。他以他的颠沛痛楚见证了盛世唐朝的没落,他那些伟大诗篇,就是他一生悲苦的哀鸣,也是一个辉煌时代走向终结的哀歌。

  杜甫谈杨贵妃之死谜

  李益的诗中写:“血洗托君莲花血”、“太真血染马蹄尽”。什么叫“血染马蹄尽”?意思是说杨贵妃丧命乱军之中,且是被刀刃砍死的。

  杜甫在他的《哀江头》一诗中写:“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这一句中“血污”二字很关键,如果杨贵妃是被缢死的,那就不可能见血,似乎诛杀杨贵妃的方式不是缢杀,而是用刀刃之物。

  还有刘禹锡的《马嵬行》,其中有这么几句:“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注意“饮金屑”,意思是说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

  然而,诗歌总有抒情和夸张的成分,不是准确的史料。但这些诗有一个共同的信息,就是杨贵妃死于马嵬驿。

  这就是关于杨贵妃的人生归宿林林总总的说法,但无论是哪一种,最终都要归结到兵变的问题上。

  兵变是太子李享一手策划的,他与陈玄礼煽动诛杀杨贵妃,实际上矛头是指向唐玄宗。就当时混乱躁动的局面而言,不是唐玄宗一个人所能控制的,他连自身的安全都无法保证,怎么可能精心准备安排杨贵妃逃跑?所谓的“缢杀不死”和“掉包计”仅仅是一种因为传说杨贵妃未死而衍生出的推测。在当时极度危急的情况下,杨贵妃是必死无疑的。她死后,太子李享和陈玄礼等人煽动军士要求查验杨贵妃的尸体。

  这很危险,如果缢死的`不是杨贵妃本人,或者她还有一口气,太子等人便可以此为借口加害唐玄宗。

  太子等人很清楚,对于唐玄宗来说,杀死杨国忠是可以容忍的,但要他杀死杨贵妃,这一点很难,他要经过一场痛苦和激烈的思想斗争。所谓“众怒难犯”,受到胁迫而又没有一个人为他开脱的唐玄宗别无选择,只能做出赐死杨贵妃的决定。

  一个统治大唐帝国40余年的天子,最终却没有能力保住一个爱妃的生命。当天傍晚,杨贵妃的尸体被埋葬在驿亭西一里远的路旁土坡下,军士们的怒气得以平息,所有的人山呼万岁。唐玄宗没有一丝宽慰和半点喜悦。他和陈玄礼等将士有一席谈话,谈话中只提及杨国忠,而没提到杨贵妃之死半句,他已经悲伤得无法言喻了。

  这就是马嵬兵变的结局。有些凄婉和哀伤。但没辙,历史心冷似铁。

  ★ 李白之死

  ★ 鹿之死寓言故事

  ★ 唐僧之死作文

  ★ 关羽之死散文

  ★ 《秃鹰之死》 设计

  ★ 项羽之死教案

  ★ 杜甫

  ★ 乖乖之死400字作文

  ★ 黄牛之死高二作文

  ★ 萤火虫之死初中作文


杜甫之死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这样可能使刚刚稳定一点的`血糖又突然上升杜甫之死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